第(3/3)页 杨修脑海中将王莽的事迹翻来覆去的查找,却终于寻到了破题之策! “王莽在未篡汉之前,那可是妥妥的周公啊!” 好巧不巧,在如今的大汉,貌似也有那么一位周公。 想到董卓,想到周公,又想到天子,杨修顿时有了答案—— “天子常言,论迹不论心……” 王莽是汉贼不错。 但在篡汉之前,他也是周公! 之所以他的风评变化如此之大,就是因为王莽在篡汉前与篡汉后做出的事情不同。 篡汉前,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广修德政,确实是给当时的先汉朝廷在当补锅匠。 但在篡汉后,王莽却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杨修专门举了一个例子。 当时国内已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王莽这个强迫症非要设置一个“西海郡”,以对应“坐拥四海”。 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专门出兵在青海湖一带开辟出新郡。为了补充人口,更是增加了五十条严酷法令,只为多增加一些囚犯方便移民…… 所以,王莽前面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当时做的那些事情。王莽后来被众人唾弃,同样是因为他后来做的那些事情。 杨修也在最后点明自己的核心论点—— “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写完这个答案,杨修心里也有些没底。 但这已经是杨修能够想出来最好的答案,所以也只能如此。 收拾心情,杨修又去看第四道题目。 相比于第一道的居心叵测,第二道的中规中矩,第三道的讳莫如深,这第四道题目总算是符合了杨修心目中的科举题目。 这是一篇策论。 问:若朝廷得到蜀地,应当如何作为? 杨修知道朝廷之前其实已经往蜀地派遣大军。 但他还不知道蜀地战事的最终结果,所以无比惊叹朝廷的自信。 在还没有打下蜀地时,却已经将这题目放在了科举的试卷上。 这般霸气外露,以至于让杨修都以为自己回到了那个大汉依旧强盛的时候! “打下蜀地,该如何作为?” 这道题问的极为宽泛,答案也是可以随意发挥。 从政治,从军事,从经济出发,都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而杨修咬着自己的笔杆子,半晌后终于落笔—— “蜀地虽然丰饶,却不能够当成朝廷急于穷兵黩武的依仗。” “治理国家,最忌讳的事情便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民力白白空耗。” “如今应该做的,依旧是好好休养生息,令刚刚恢复过来的关中百姓家有余庆,再效仿高祖皇帝东出函谷,平定天下!” “故此,草民斗胆,请求朝廷收敛好战之心,与民更始。待时机成熟之后,方可东出反击,兴复汉室!” 第三卷“反击”结束。其实本来是想分成两卷写的,既凉州卷和益州卷,后来感觉那样写太啰嗦了,就融成一卷,明天开始就是本书第四卷——“东出”!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