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样的传承,毫无疑问会让朝廷的官吏对于这套制度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也会让改革官制的影响变到最小。 贾诩、荀彧看完之后,又传阅给其他人去看天子这公文。 “如此制度,确实要比尚书台和三公九卿挤在一起搅成一团乱麻来的强。” 如今宣室殿的几人,都是自己亲自干过活、执过政的。 面对这般条理清楚的制度,他们完全没有进行反驳的必要。 但是…… 改革官制,从来没有嘴上说说那么容易。 “改革”的本质,其实就是权力的重新分配。 即便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好制度,那它也绝对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尤其是三省六部一出,那大汉传承了四百年的三公九卿制度,怕是要彻底作古! 荀彧当即担心的上奏:“陛下,其实九卿之前还是有不少的实权职责,若是将其全部废除,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三公九卿制度即便已经被尚书台欺负的挤到角落里边了,但不可否认,三公九卿制度依然是大汉帝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能直接拿刀子将它们一刀切掉了事。 若是不能解决妥当,只怕三公九卿中,还是会有事端发生。 “文若说的,朕都想到了。” 刘协再度将一份公文拿出交给荀彧。 “除了三公九卿之外,朕还打算设立九司五监。” “九司,即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五监,即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九司便是由九卿演化,但从此不再参与政务,只是行其职务而已。” 九卿,天子并不打算裁撤,而是将其下沉为事务部门。 这样一来,虽然是将其权柄大削,但却保留了其的“编制”,让其继续运行自己的职责。 荀彧没想到天子已经将九卿的位置安置妥当,当即点头。 不过还有最麻烦的一件事—— 三公! 后汉三公,贵不可言! 不光是因为其本身就拥有开府的权柄,更是因为三公率领九卿,其本身的地位就和天子将要设置的“三省”制度相差无几,乃是中央中枢的代言人! 加上后汉“谶纬之说”还有“天人感应”的流行,三公自身其实还带有一部分的神权职责,恐怕不该如九卿这样的部门一并草率处理。 “这其实就是朕真正想与你们商议的。” 三公九卿,问题常常不在九卿,而在三公。 三公之位的罢黜,已经远远超越了政治层面,转而是来到了学术,甚至是思想的方面。 若是官方不给一套合理的说辞,只怕会在民间掀起暴动甚至于是暴乱! 宣室殿中众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是不知道如何开口。 三公就好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若是不好好解决,背后的反噬足以将他们中任意一人的名声彻底臭掉。 名声臭掉是小,若是阻挠了三省六部的改制却是大。 眼见宣室殿中陷入寂静,刘协习惯性的喊了一句:“德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