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402章 太白论道-《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第(2/3)页

    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则是天的爱、严、乐、哀的表现,天气的暖、清、寒、暑则以帝王的好、恶、喜、怒来解释,等等……

    这样诡异的学说显然是不能解释世间发生的一切。

    浅薄的五行规律显然也不能够解释这个复杂的世界。

    所以!

    早在光武帝时期,便有桓谭反对谶纬神学,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有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有了朴素的唯物思想。

    然后……

    然后桓谭就差点被光武帝他老人家给砍了……

    但是人的思想是关不住的!

    桓谭之后,再次出现了一名叫做“王充”的大家!

    他批判“天人感应”之说,提出“无神论”,构建了相对系统的无神论思想体系,试图唤醒当时的百姓,打破人们对谶纬神学和鬼神迷信的盲目信任,引导人们回归现实,以促进社会生活的正常化。

    王充作《论衡》,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无神论元气自然论!

    王充认为,天地之间存在“气”,万事万物皆由“气”构成,“气”的运动导致了万事万物的生成与变化。“天”、“地”和“气”都是无意识的存在,天地通过“气”对万物(包括人)产生的影响也都是自然的。

    王充强调: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自发的、客观的、必然的,从而反对董仲舒所宣扬的天有意识地创造人类、创造世界万物的主张,反对天有意降下祥瑞与灾异,并指出其荒谬性。

    虽然受限于技术条件的问题,王充不能解释清楚“气”具体是个什么东西,但是他依旧用道家“无为”的思想反击当世,认为“天”是自然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能用人的主观意向去把“天”拟人化。

    第二,无神论。

    王充思想的一个基本点是强调世界的物质性,反对有人格神的存在安排着世间万物的命运……可惜受限于认知,王充虽然提出“无神论”,但却又引入更为神秘怪诞的“命运”来解释人的组成,发展成了悲观的“命定论”。

    第三,认知论。

    王充认为,人应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获得知识,扩大自身的认知范围。认知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认识各种事物的性质,但最终是要认识到事物内在的规律和本质。

    并且,他还指出,人的知识,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在与外部世界逐渐接触的过程中学习认识到的。

    他反驳了圣人“生而知之”的神话色彩,认为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

    第四、历史观。

    王充反对“奉天法古”的思想,认为时代是在进步的,比如汉朝就是要比先秦时期先进,同时也正因为,时代是进步的,所以历史的治理方法放在当今未必管用,要不重新选择正确的治理道路。

    第五、人性说。

    王充认为人性可分为三等分别是善、无善无恶、恶,并且还指出人性是可以在后期的学习或者生活环境中得到改善的。

    ……

    这些“离经叛道”的理论,也注定了王充一生的仕途不顺,最终病卒于家。

    …………

    刘协将“天人理论”的前世今生在自己脑海中迅速过了一遍之后,看向刘表和杨彪,神情严肃。

    “对!”

    “朕已决定,从此废弃“天人理论”之说!”

    ……

    想象中的震惊并没有出现。

    刘表和杨彪的眉宇间都透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情。

    事实上,“天人感应”发展到现在,已经彻底站不住脚了。

    即便有郑玄这样的大儒费尽心思完善“天人感应”学说,也依旧是不能得到普世的认同。

    别的不说……

    汉末这一系列的动荡,还有之前的关中大旱,再到现在的天子光复河北,中兴汉室,哪里是一句“天人感应”能解释的?

    而且他们明显感到,天子并不喜欢“天人感应”学说,以至于登基到现在做了这么多事情后,竟然连大型的祭祀都没有过几回。

    光复河北、平定草原,使得汉室扩土万里的功绩……若是放在其他天子身上,少不了要再耗费一次民脂民膏,又是祭天又是拜祖,好好炫耀一番自己。

    可天子回来后,却是连提都没有提……

    而且通过之前太白书院“藏器于礼”的辩论,其实天子也十分隐晦的表达过自己的意思。

    加上细蛊、肥料、曲辕犁、《建安律》……

    虽然天子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的思想,但是通过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上,都能看出天子究竟是站在哪边的。

    故此,当今天听到天子亲口说出要废除“天人感应”之后,刘表和杨彪没有感到丝毫的意外。

    只是刘表有一事不解……

    “陛下既然早有此意,为何不早说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