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虽然孔融背后有不少儒生都对着刘表等人怒目而视,但孔融本人却对刘表轻轻颔首。 “景升,请。” “文举先请。” 他们不是来吵架的,是来辩论的。 理,向来都是越辩越明。 如果有人因为辩论而生气,那大概不是因为自己辩输而生气,而是因为自身的修行不够而生气。 孔融见刘表谦让,便也不再客气推脱,率先表达看法——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其政道则神怒,神怒则材失性,不为民用。其它变异皆属珍,珍亦神怒,凡神怒者,日月五星即见适于天矣。一事失,则逆人之心,人心道则怨,木、金、水、火、土气为之伤,伤则冲胜来乘珍之,于是神怒、人怨将为祸乱。故五行先见变异以谴告人!” 这是郑玄批注的《尚书五行传注》中的说法。 如果君主的行为符合天神的意志,就会由上天降下种种嘉瑞、符瑞以示隆兴;反之,若君主过失,上天则会降下种种灾异以示警告。由此进一步推论,则人的生死、贵贱、贫富、祸福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所以应该恭顺天命。 这样的价值观随着谶纬之说的流行,早已深入人心…… 尤其是关东士子之心。 刘表听后,自然是拿出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来反驳。 “日升日落,风起云涌,江河旱涝,都有着它自己的规律,并非根据人的心思而改变。” “万物之中,都有“气”在运行,“气”不以人心而变,不以道理而变,而是按照规律,生生不息。” 但孔融却并不认同。 “灾害,从来都是上天对于君主的惩戒。” “诸如之前的黄巾之乱,便是前朝有十常侍都妖孽作乱!” “之后帝都落难,便是有袁绍等汉贼兴风作浪、为非作歹!” “关中大旱,则是因为王允心怀鬼胎!” “这一桩桩,一件件,难道不是天人感应?不是政道神怒吗?” 刘表却摇头:“这可未必吧?” “据我所知,当时关中大旱,关东可是有不少人幸灾乐祸,以为这场大旱是由太师董卓引起的,怎么现在在文举口中,却是又成了王允引起的?” “难道这天人感应之说,竟然是没个准信,今日说大旱是这个人弄出的,明日说大旱是那个人弄出的,是非曲直全都凭借着一张嘴在胡说吗?” …… 天人感应,本身就是一套牵强附会的东西。 它最大的威力,就是有着官府和天子在为他站台。 但现在,天子不出席这场太白论道,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很多事情。如今也没有高官来为天人感应站台,所以孔融一开始就落入了下风。 好在辩论并非是必须要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论点。 有时候,并不用证明自己是对的。 有时候,只要证明对方是错的即可! 孔融再问:“那“元气自然论”难道就能解释万物的规律吗?” 刘表点头:“正是!” “单说细蛊……” 刘表还未举例论证,就被孔融摇头打断。 “细蛊之说,我也听过。” “如今的京兆尹张既也专门针对此事,将长安各个区域划分开来,让百姓分散开来居住,防止疾病的传播。” “但若非是亲眼见到,此事还是不能服众!” 孔融执着的“天人感应”固然经不住推敲。 但是刘表借用王充的“元气自然论”依然是没有直观的证据,证明所谓的“元气”真的存在! 说有“细蛊”,但是当下有谁见过细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