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随即,周瑜便问起太史慈。 “子义久在江夏,可知那水军将领甘宁的脾性?” 太史慈方脸阔口,虎背蜂腰,一双虎目照的人心神动荡。 “甘宁本为锦帆贼出身,脾气暴躁。” “后来读了些书,明白了些道理,这才改正……但此人说的好听些便是习惯意气用事,说的不好听些便是睚眦必报。凡是对他和善的,他也会以礼相待;凡是轻视于他的,则会想尽办法报复,不是善茬。” 简单来说……甘宁此人,容易上头! 相比于稳的和个死人一样的文聘,甘宁毫无疑问成了江东破局的关键! 周瑜想到此处,终于从紧绷的压力中舒缓过来。 “如今我军处于劣势,想要以小博大,唯有用出奇计!” 鲁肃在帐内踱步,心中有些猜测,却又不敢言说。 “我观子敬既然已经猜到,你我何不写于掌心当中,一同出示如何?” 周瑜和鲁肃玩起了游戏,在手掌中写下一字。 而鲁肃在掌心中,同样写下一字。 二人来到近前,贴在一处,随即相视一笑。 二人掌心中的,赫然都是一个“火”字! 但鲁肃很快发问:“如今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如何能用火攻伤到甘宁?” 只要甘宁的水军全军覆灭,即便文聘全力据守,那也难以守下江陵。 可风助火势。 甘宁一方必定处于上游,位列西北,顺风而行。 而江东一方却是属于下游,位列东南,是逆风而行。 若是用出火攻,这火怕是不但烧不到甘宁的船队,反而会将江东的船队焚烧殆尽! “哈哈哈哈,子敬所言甚是!” “好在这些年来,子义已经将荆南的水文摸索清楚……你且来看这里!” 鲁肃上前一看,疑惑的念出周瑜指出的两个字:“君山?” “不错!正是君山!” 君山名为山,其实更像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的小岛。 传闻中此乃虞帝二妃之墓,那娥皇女英便是在此处哭泣,留下“潇湘竹”而亡。 还有传闻,说是始皇帝祖龙南巡此处时,忽遇大风,当即便怒不可遏,用玉玺在山石上留下“封山印”以作镇压! 鲁肃身为饱读诗书的名士,自然知道君山的传说,但却不知周瑜为何要点明此处。 周瑜笑道:“传闻中娥皇女英,还有那统一六国的祖龙都在此处被风浪袭击!” “我年少读书时,只以为当真是精怪所为,但等到亲自去了趟君山后,才知晓都是事出有因!” “君山横亘在湖中,却是无意间在北面隔出一条水道。” “这条水道的流向与长江之水截然相反,两水经常碰撞,故此君山附近便多有大浪滔天!” 鲁肃一副“长知识”的表情。 可他还是不解:“这君山之变,与眼下战事又有什么关系?” “自然有关系!” 周瑜到这时,终于不再隐瞒自己的计划。 “我军可先行将装满稻草的轻舟开往君山北面的水道,然后激怒甘宁,让甘宁以为这是歼灭我军的大好机会!” “只要甘宁来到君山附近,行入水道……子敬,你且再看看,这风向究竟有利于谁?” 鲁肃恍然大悟! 若是在长江水道上,冬天的西北风必然对上游的甘宁水军有利。 但若是驶入君山北面的水道,让甘宁前来追击,就成了江东的船只在西北方向,而甘宁的船只在东南方向! 如此,风向自然就是对江东水军有利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