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竟然是曹丕此刻站了出来反驳司马懿。 曹丕此刻振振有词:“高句丽就好像是隐藏在暗处的豺狼,当大汉强盛的时候,他们便会夹着尾巴躲入山林,丝毫不敢侵犯。可一旦大汉衰弱,他们就会露出自己的獠牙,不顾大汉曾经对他们的恩惠,扑上来撕咬……这样的夷狄,留之又有何用呢?” “……” 虽然不知道什么情况。 但是趴在地上的于王后陡然从之前浑浑噩噩的状态清醒过来! 机会! 高句丽的机会! 虽然不知道那个叫司马懿的为什么要为高句丽说话,但是于王后却知道,此刻绝非高句丽的末路! 振奋精神,于王后伸手狠狠掐了高延优一把,示意对方出声! 高延优此刻也仿佛如梦初醒,听到司马懿和曹丕的争吵后,立即痛哭起来:“陛下!” “臣等只是受人蛊惑,断不是要与大汉为敌啊!” 高延优此刻声泪俱下。 “陛下说的事情,乃是祖先所为,和臣无关啊!” “臣的祖先久在山林,茹毛饮血,不通教化,不识天威,只以黑山白水相伴,当真与禽兽豺狼无异!” “但如今臣幸蒙开化,故此已为诸夏,不能和禽兽相提并论!” …… 大汉群臣一阵寂静。 便是为高延优“开脱”的司马懿,此刻也呆滞的朝着这位高句丽王看来。 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 他们听到了什么? 身为一国之主的高延优,竟然称自己的祖先为禽兽? 而他自己,则反倒成了诸夏? 如此,禽兽做的事情,和他这个诸夏贵胄有什么关系? 不是…… 不少大汉官吏闭上眼睛,想要努力理清头绪,去理解高延优的话语…… 对于坚持祖父相传的传统汉人来说,高延优的这套理念实在太过超前…… 诸夏,也是能够后天变成的? 而司马懿却仿佛抓到了什么重点,立刻朝着天子进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高句丽虽为蛮夷,但今日见其酋长,却懂礼仪,有章服,可谓诸夏!” ! 在听到司马懿的话后,一些上了年纪的官吏突然变得振奋起来! 大家都是在宦海沉浮了不知多少年的人,自然能够看出司马懿和曹丕的突然争吵,必然是经过天子授意。 知小礼而无大义,畏威而不怀德! 若是天子一开始便表现的温和,必然会令这些东夷懈怠,以为大汉好欺。 但是辽东毕竟有其特殊所在,天子也不可能真的率领大军在此地耗下去,去深山老林中剿灭高句丽。 如此,便先让这些东夷感到重威,然后再行怀德之事。 起初众人只以为,天子是打算让司马懿给高句丽一个台阶下。 但现在看来……天子的用意,远远没有那么浅薄! 何谓华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虽然这就是华夏的定义,但是按照约定俗成的概念,似乎只有汉人血脉,这才能够被称为华夏。 可天子这一次,似乎是要将“华夏”的定义重新编写! 这件事情,并非是从现在开始。 早在金城之战时,天子便令羌人全部改换汉姓,使用汉人的文字,学习汉人的礼仪。 如今凉州之地,羌人汉人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如果不是去查询祖籍,已经很难分辨羌人与汉人的分别。 当一个容貌大致相似,说着关中官话,口诵诗书礼乐的人出现在世人面前,有谁敢说他不是诸夏之后? 而随着北庭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的相继建立,诸夏与夷狄在血脉上的分别更是被刻意模糊。 …… 这些事情,天子做的向来隐蔽。 但也正是因为隐蔽,其实很多事情到了今天,也几乎成了水到渠成。 这个事情最核心的便是,何谓华夏? 血脉? 习俗? 口音? 还是……有礼仪!有章服?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天子的那个答案。 而天子也没有让众人等待太久。 只听天子疑惑道:“如此?高句丽可称华夏?” “自然可称华夏!” 天子又询问高延优:“汝,乃是华夏之后,而非蛮夷之主?” “正是!” 高延优即便再愚蠢,此刻也知道自己有必要应下此事! 天子沉默。 但沉默过后,语气却明显轻松几分:“来人,赐座。” 屡次侵扰大汉边境的蛮夷之主,自然没有资格在天子面前坐下。 但既然是诸夏之后,那却是另当别论了! 高延优、于王后不敢置信的看着侍者在他们面前摆放的座椅。 直到他们屁股挨上去的那刻,他们才终于意识到—— 高句丽……是不是不用亡了? 而面对天子如此明显的双标,一众围观的西域使者还有雍华、卑蔑两名国主,都是隐约明白了天子的用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