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耍花样-《影帝:我谢谢你哦》
            
            
            
                
    第(1/3)页
    巴黎街头。
    剧组封闭了一整条街道,用于拍摄片中最劲爆的一场街头戏。
    也就是轰炸巴黎的戏份。
    相信任何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哪怕不记得情节,不记得演员长相。
    但一定会记得埃菲尔铁塔被绿色的纳米虫弹头腐蚀,倒塌的震撼场面。
    当然,第二部来了个更震撼的。
    上演了一出空天弹头,一发毁灭伦敦。
    就是从近地空间站,投放一根钨棒,利用重力加速攻击地壳,用冲击波造成大规模伤害。
    其实纯扯淡。
    就因为这部片子,华夏军部做导弹实验时,仿照电影中的技术做了实地试验。
    结果钨棒只能砸出一个一平米大小的坑,威力还没有一发125炮大。
    华夏科学家都感叹。
    “这是把我们当老毛子了。”
    当年里根搞的“星球大战”计划,不就是放卫星,满嘴跑火车损耗苏联国力。
    相比第二部,虽然《特种部队》第一部的科幻成份更高,但反而剧本设计更严谨。
    比如……
    “麦卡伦的身高是1米8。”
    “他的影子长度为46公分。”
    “所以根据计算,他所在的位置,应该是在北极冰盖。”
    单眼带着红外镜头,片中代号布雷克的通讯员边走边说道。
    主角团是通过一张片中名叫麦卡伦的反派头目的照片,推断出了眼镜蛇的基地所在。
    这位麦卡伦是祖传的军火贩子,高祖因为同时卖给英法两边武器,被带上了烧红的铁面具。
    基本就是游坦之那模样。
    中西方文学果然是共同的。
    麦卡伦监守自盗,用北约的资金制造纳米虫弹头,又派人去抢夺,用于威慑全球。
    其结局是被眼镜蛇指挥官注射纳米虫改变样貌,和祖先一样带上了铁面具。
    并从此化名为迪斯特罗,也就是原版兵人的名字。
    演麦卡伦的这位叫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
    出演过长寿英剧《神秘博士》,并饰演第九代博士。
    《神秘博士》这片子为全世界诡异,奇幻文学作品都提供了大量素材。
    尤其是几个知名反派怪物。
    量子态,一旦被观察到就会停止运动,视线挪开就会发动进攻的哭泣天使。
    只要一挪开视线,就会彻底被观察对象遗忘的怪物“寂静”。
    后来的科幻韩剧《寂静之海》,基本1:1照搬了《神秘博士》中的《火星之水》。
    是非常明显的抄袭。
    这老哥能演《神秘博士》,相当于在国内出演了《神探狄仁杰》,《乡村爱情》这种国民度的片子。
    不过在剧组时,张远基本很少与这位交流。
    因为老哥脾气不好。
    不是那种癫佬,神经病。
    而是特别傲,那种学院派的傲慢演员。
    这老哥还演过《雷神2》中的黑暗精灵老大“麻辣鸡丝”。
    因为“念完经打和尚”,拍完戏,挣完钱了说片子和自己的角色烂,自己演这戏就是为了赚钱恰饭,被漫威给拉黑了。
    这种人你说他是艺术家心态假清高也好,或者说是对作品不满也罢。
    就是不太好沟通,张远也没必要热脸去贴冷屁股。
    在片中,他饰演的麦卡伦因为一张照片,从而被顺藤摸瓜,发现了北极基地位置。
    这种分析方法是现实存在的,叫球面三角学。
    理论和公式有一堆,不赘述。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物体与自身投影的比例,再加上日期,能够推断出物体所在坐标。
    或者知道坐标,反推日期也可以。
    64年那会儿,小鬼子就是通过《人民画报》的铁人王进喜封面照,推断出了大庆油田的具体位置。
    用的就是球面三角学。
    在得知具体位置后,一帮小鬼子战争余孽破防了。
    因为他们发现,侵略战争时期,岛国科研团队曾经在此地进行过石油勘探。
    最近时只距离大庆油田的开采地不到50公里。
    于是有一帮余孽又给出论调,说如果当年发现大庆油田,就能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他们每次都是这么说。
    还有“命运20分钟”,说如果中途岛海战自己发现了对方的轰炸机编队,如果南云忠一没有来回倒腾鱼雷和高爆弹,他们就能赢得海战,并一路打到老美本土。
    怎么那么多如果呢?
    其实就是军国主义余孽野心不死的幻想。
    实则小鬼子无论怎么折腾,都不可能赢。
    岛国人几千年来都是如此,总以为不断磨练战术,就能天下无敌。
    但因其民族特性所带来的战略短视却从未更改。
    “哇哦!”
    街边的围观群众发出阵阵惊呼。
    一辆道具车上,张远探出身子,与蛇眼搏斗。
    电影中看着车速很快,其实现场很慢,都是靠剪辑和镜头让观众感觉刺激。
    老巴黎群众也爱凑热闹。
    尤其看到张远与帕克老哥两人近距离肉搏,拳脚相加,就更来劲了。
    老外就爱看拳拳到肉的打斗!
    相较于在巴黎街头看热闹的老外,帝都电影院中,同样在看银幕上张远拳拳到肉打斗的这位却高兴不起来。
    甚至满脸愤恨。
    陆穿非常不开心。
    尤其是得知自己的电影次周排片不如《叶问》后,相当郁闷。
    而后出门带上口罩,去影院看一看这部击败自己的对手到底如何。
    结果看了一半就起身离开。
    “什么玩意!”
    “这种片子竟然比我的《南京南京》票房更高?”
    “打来打去的,有什么好看?”
    “一点都没有艺术价值,也没有历史价值!”
    人都是主观的。
    有句民间俗语叫“癞痢头儿子自家的好”。
    哪怕满脑袋大包,家长也不觉得自己孩子难看。
    再加上陆穿看一半就跑了,甚至没看到后半部分日军占领城市,以及打十个的高潮部分。
    先入为主再加上不看完整就下定论。
    这种行为和网络喷子无异。
    他当然不能理解为啥《叶问》的票房能超过《南京南京》。
    与其说为什么,不如说《叶问》如果超不过《南京南京》才奇怪。
    商业爽片的受众,本来就比沉重历史题材多的多。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