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斗牛-《影帝:我谢谢你哦》
            
            
            
                
    第(2/3)页
    还有在《叶问》中扮演爆头廖师傅的反派鬼子佐藤的涩谷天马。
    这位之后一直在华夏发展,是各大电影中的太君专业户。
    也算是一位相当亲华的岛国艺人。
    虽然已经看过,但张远还得做出没看过的样子。
    毕竟周围都是记者在拍。
    会记录下观影时的反应。
    万一打哈欠,眯眼被拍下,保准隔天就打出新闻标题。
    “《斗牛》让张远昏昏欲睡……”
    这部戏被不少人称为黄博的演技巅峰。
    其实博哥的演技一直在进步,后期也有长进。
    但如此有张力的角色不多见。
    而且综艺真人秀会消磨演员的神秘感,人家看到你只会想起综艺中的表现,很难集中精力观看你的表演。
    片子的故事所述为抗战时期,沂蒙山区的牛二和一头被八路军“寄养”在村里的奶牛的故事。
    二战时期,的确有不少奶牛被当做补给运往前线。
    八路军也接收到了部分捐赠。
    在那个窝头都未必顿顿有的年代,能喝上牛奶这种高蛋白的玩意。
    就算乳糖不耐,边喝边窜都是大补。
    片子内容挺惨,上来没多久就被屠村,而且是最触目惊心的三光形屠村,再倒序。
    讲述一人一牛在战争年代,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乱世中苟活的故事。
    并以此隐喻华夏从人到国的命运。
    八路军,日军,土匪,难民。
    一拨又一拨人来来往往,牛二却始终守着自己的奶牛。
    就像底层人民坚守着自己的土地。
    这部戏中,也诞生了那个黄博的著名表情包。
    就是捂脸偷笑的那个。
    而且这戏的一大优点,就是全员方言,听着特别质朴。
    就如张远所想,这时候的管唬也相对纯粹。
    虽然也有一点点夹带私货。
    比如这片中也出现了一位从未杀过人的“单纯新人鬼子”。
    被鬼子队长逼着杀人练手。
    又是鬼子里也有好人的套路。
    不过剧情上对应了之后想杀牛吃肉的难民,不显得违和。
    不是陆穿那种为了展现岛国人善的一面而特意安排了一个重要角色。
    这个“善良”鬼子,最后与一位国军残兵激情对射,同归于尽。
    张远看到这里时,瞥了眼一旁的管唬。
    这不就是在隐喻鬼子和国军拼到两残,然后有人出来捡了桃子……
    在世纪初,的确有部分人时兴这种思潮,认为是捡了国军元气大伤的便宜。
    反正很难评。
    而且大院子弟之间,文官系和武官系之间也有分歧。
    管唬是典型的文官系,有明显的反战思潮倾向。
    可惜是无差别反战。
    所谓的无差别,就是原则和立场混乱的反战。
    陆穿也有类似倾向。
    张远收回自己的目光。
    罢了罢了。
    他会投这片,纯是看黄博。
    博哥在这部戏里的表现,堪比《树先生》中的宝强。
    后来去威尼斯电影节,老外们看完,将他称作“东方卓别林”。
    是捧他,但的确有点那个意思。
    因为《斗牛》这部戏,管唬给的定位类型是喜剧……
    上来就死一村人,遍地焦尸,是喜剧。
    就很黑色幽默了。
    但也刚好符合卓别林的喜剧理论。
    “生活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
    这句话有大智慧。
    对个人来说,你每天过得都很苦,天天加班。
    可等老了再回头看,人生却像一出荒诞喜剧。
    对观众来说,远远看着片中人物,自然是喜剧。
    可当你成为片中人物时,就成了悲剧。
    这就是所谓的“小丑竟是我自己”。
    《斗牛》中的牛二,也就是黄博的这个角色。
    看似是悲剧,但全村只有他活了下来,并且一直活到了战后。
    这何尝不是种悲剧中的喜剧。
    对那些老外评委们来说,华夏的战争,残酷历史,他们不了解,也不在乎。
    所以是远看,远看自然是喜剧。
    所以才会将黄博称为“东方卓别林”。
    与卓别林一样,饰演的人物都是苦中作乐,为时代浪潮所困。
    当然,黄博是比不了卓别林的。
    也没人比的上卓别林。
    但博哥的表演的确精彩。
    小毛病也都在管唬身上。
    他和其他演员,尤其是阎妮老师,一点毛病没有。
    对于管唬,张远还是老态度,只要别太过分,有钱我就赚。
    因为就算我不让他拍,他就不拍了?
    不还是会拍,只不过找别的投资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