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差别-《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第(2/3)页

    正当唐植桐将麦捆往车上装,要用绳子拢住时,余英跑了过来:“唐大哥,额帮你。”

    “谢谢,你扶着车子,我自己拢一下。”由于独轮车的中部较高,如果没有人扶着,容易失衡。

    在余英的协助下,唐植桐很快将麦捆绑结实。

    独轮车的车轮是木头的,这种车的平衡性不太好掌握,在推车之前,唐植桐吐口唾沫在手心,两手相互搓一下,这样能有效增加手和车把之间的摩擦力,更容易把控车。

    唐植桐捞起车把之间的畔带往自己脖子上一放,两手抓稳车把,下盘扎稳,双腿和胳膊一起发力将独轮车抬了起来。

    余英啥话都没说,默默地走到车前,把车前的拉绳往自己肩上一放,上身前倾,卖力的往前拉。

    虽然木轮的独轮车不太好推,但有余英的帮忙,唐植桐还是轻快了许多。

    一路沉默,待来到麦场,这边除了几个抬着筐的小不点,筐里是他们今天上午的劳动成果——碎麦穗,还有忙着卸麦捆、解麦捆的社员。

    麦捆是用草绳捆起来的,草绳的数量有限,在麦收的时候得循环利用。

    “老乡,辛苦了。”唐植桐见麦场被社员打理的井井有条,也就熄了自己另起一堆的心思,在这停好车子,就地卸货。

    社员见唐植桐很好说话的样子,又穿着四个口袋的衣服,于是在接过麦捆的时候,悄悄问了一句:“领导,咱这都成农场了,怎么不见有收割机过来?”

    “收割机?”唐植桐一愣,机械的名字从一个满口黄牙的社员嘴里蹦出来,多少有些不太搭调,他是从哪儿听说来的?

    “对,收割机!”满口黄牙的社员抬手向西一指,满脸期待的问道:“人家南郊农场、团河农场、红星人民公社已经实现了农业四化,天旱有水,收麦有收割机。现在这边也成了农场,应该也快了吧?”

    (图为1959年红星人民公社天恩大队正收割小麦)

    “这个……我还真不清楚。”唐植桐挠挠头,所谓农业四化指的是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高产化。

    社员说的这几个农场、公社,唐植桐都有所耳闻,其中南苑农场的来头最大,其他几个也肩负着不同使命,人家起步早、位置高,能初步实现农业四化很正常,可这个农场……

    “哦。”社员听了唐植桐的回答,有些失望,隔壁红星公社不光产量多,社员的生活水平也高,干活都不穿带补丁的衣服呢,而自己这边不干活都得穿补丁裤,什么时候才能过上那样的日子?

    唐植桐看到社员失望,在心里叹了口气,与其说社员期盼收割机,不如说社员对美好生活有着憧憬和期盼。

    追求美好生活是本能,但实现过程中牵扯到的问题有很多,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和发展水平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再往深了想,就是三大差别,但三大差别没有那么容易消除,莫说是现在,就是几十年后,依旧有人挥舞着镰刀割麦。

    恐怕这边社员的期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实现。

    唐植桐把麦捆全都卸下来,拿上草绳,把独轮车的绳子收拾一下,推着车,和余英一起往回走。

    “小余啊,下午干活不用那么拼,还是要注意身体的。”回去的路上,唐植桐好心的提醒余英,余英这姑娘干活太拼了,一早上的功夫,愣是套了割麦第二名的职工两圈!

    “额没事,额吃得消。”余英朝唐植桐笑笑,没当回事。

    “……”唐植桐能看出余英说的是真心话,但落在她后面的大部分都是男人,你一个姑娘这么有能力,显得我们这帮职工有点废柴啊!

    这种话不好直接诉之于口,既然余英听不懂,那就听不懂吧,总不能打击青年人的积极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