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没熟透的杏两毛六一斤,有些软的那种熟杏两毛钱。 樱桃和桑葚由于不便于储藏,运输起来也麻烦,价格跟熟杏看齐。 最贵的甜瓜,三毛一斤。 听到这个价格,唐植桐才知道这些商贩有多赚钱,上次那些甜瓜,自己是五毛五一个买的,换算成单价,大概在一块钱一斤的样子。 一斤能有七毛钱的利润,即便运输过程中有成本、损耗,但这利润率也相当可观了,一个月下来并不比工人赚的少。 一圈看下来,全都是问得多,买的少。 当看到有些商贩空着手进了进站口,然后又空着手出来,唐植桐才算看出些门道来。 感情两边是在耗时间打心理战? 卖货的赌商贩必须在返回的火车进站前买货,否则要么在这留一晚上,要么空手回去。 商贩在赌卖货的绷不住劲,有人愿意主动降价,否则水果多放一天就会多坏一部分。 距返程的火车过来还早,唐植桐却不想在这干绷着了。 商贩想多赚点,可以为了几分钱在这耗着,可唐植桐不缺钱,也没有理由在这陪着他们耗下去。 唐植桐先是来到广场末尾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这边位置差,不起眼,但价格坚挺,三毛钱一斤:“这些一共多少?” “四十五斤,你要包圆?”卖瓜的大哥兴奋的问道。 “我拿不了,能给送过去吗?就在前面不远。”唐植桐轻轻点了下头,然后下巴一抬,示意了一下方向。 “成!不过得先给钱。”卖瓜的大哥看唐植桐穿的磕碜,不假思索的答道。 “先给十块,剩下的送到了再给。我走前面,你跟在我后面。”唐植桐从兜里掏出一沓钱,抽出一张大黑十递了过去。 “小伙子,要杏不要?我也能给你送货!”卖水果的摊子离的不算远,距下午发车还有段时间,最沉不住气的当属卖杏的,当看到唐植桐掏出的那沓钱后,卖杏的也心动了。 麦黄杏熟,正值杏下树的季节,没熟透的杏还能再放放,但熟透的这种如果再卖不了,就全砸手里了。 唐植桐瞅了一眼卖杏的大叔,因为担心一次走两个摊子有些扎眼,所以有些犹豫,没有吭声。 卖杏的大叔以为唐植桐是心动了,卖力的推销道:“瞧瞧,全是我们当地产的八达杏,今儿一早才摘的,鲜着哩。” 八达杏其实就是巴达杏,据说因原产于八达岭附近而得名,因口感、产量出众,曾一度在黄河以北风靡过,唐植桐来这边之前,老家那边还有种植这种杏的人家。 “多少钱?”唐植桐最终还是做了让步,今年跑火车站这边还能买到,等明年即便过来还有卖的,但不一定是这个价了。 “这边价都一样的,稍硬点的两毛六,熟杏两毛钱,这些一共二十块四毛钱。你让送哪我就送哪,不收脚程钱。”碰到这么大方的买家不容易,既遵守了这片摊贩不降价的约定,还能一次性卖完,卖杏的大叔没有理由不卖力推介。 “一会你跟在这位大哥后边。”唐植桐懒得讲价,再次掏出钱,抽了一张大黑十递过去,随后站起身来往外走。 眼下昌平站周围除了少量住户,更多的是农田,唐植桐不紧不慢的往农田那边走,给两位留出跟上来的时间。 十分钟后,唐植桐找了一处四周无人的小土包停住了脚,麦子已经全部收割了,地里的麦茬翻了半翻,估计到了晌饭点儿,社员都回去吃饭了吧?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