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此。 在卫青的注视之下。 这上万蒙古骑卒动了。 在阿塔帖木儿的率领下,轰隆隆马蹄声宛如雷鸣般回荡在天地间。 这一幕,让不少初次上战阵的步卒脸色苍白,额头渗出冷汗。 “举盾!” 有羽林卫的老练士卒见状,大喝提醒道。 果不其然。 下一秒后,就是无数密密麻麻的箭矢倾泻而下,好似雨点敲打在屋檐之上。 这就不得不提及从铁木真开创的蒙古骑射战术了。 简而言之。 放风筝。 蒙古马虽说体型小,但耐力出色。 加之草原之上的蒙古人使得一手好箭术,更有射雕手这等精锐。 这个战术,在对付少马的南宋,发挥出了绝佳优势。 或者说。 从北宋开始,就组建不起来大规模的骑兵。 要知道,对付游牧民族,在火炮没有出现之前,就只有靠骑兵硬碰硬。 起码汉唐两朝,都验证了这点。 哪怕用步卒击败了游牧军队,对方想跑你根本追不上。 所以看宋代对异族用兵,经常会发现一点。 那就是双方结阵对垒时,宋军占据优势。 可当异族落败想跑,宋军追击后,往往就会出现纰漏,甚至落入圈套,直接溃败。 正所谓扬长避短。 蒙古大军正是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连绵箭雨不断。 卫青此刻能做的也只有挨打的份。 哪怕反击射出的弩箭,也因为跟不上蒙古骑卒移动速度,造成的杀伤微乎其微,己方伤亡却在渐渐增大。 只能说,缩头当乌龟挨打,在蒙古骑兵面前并不好用。 他们就像是狼群,靠着出色耐力吊在猎物身后,放血,偷袭。 直到猎物精疲力尽的倒下,蒙古骑卒再一拥而上,分食血肉。 每当卫青想要变化军阵,发起攻击时。 蒙古骑卒就会退避。 骑兵的机动性在此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哪怕是卫青遇到这种情况,也颇为无可奈何。 按理来说。 此刻稍通兵法的军将都知道,此时应该结阵退却。 要么寻找险地固守,要么直接撤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