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漫漫西行路-《宋王》
第(2/3)页
林昭立即察觉到其中异样,问道:“怎么了?哪里不对吗?”
“公子,农田丰收固然是好,可是要分地方,此处若全是农田,怕是就有些不妙了!”苏岸说话时间的神情很严肃,似乎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怎地?”林昭还是有些疑惑不解的,甚至还有些一头雾水的感觉。
苏岸道:“此处已经接近大散关,再往前便是环庆路,是与西夏对敌的前线。公子应当知道,防御西夏,骑兵十分重要。”
对此林昭完全理解,毕竟他们这次去河湟吐蕃,就是冲着马匹的。
“除了向川滇吐蕃购置战马,朝廷也在各地实行牧马监,开辟牧场饲养马匹。毗邻西夏前线的陕/西路该是重点才是,尤其是靠近大散关的地方,理该是饲养战马的牧场才是,何以会是大片的农田呢?”
宋朝为了解决战马缺乏的问题,曾经要求过一些百姓养马,供应马匹需求。但是民间的圈养之法,成本高,难度大,马匹的素质也差了许多。想要供应军队的需求,还是要牧场放养的马匹才是。
但失去了幽云十六州以北的土地,西夏又盘踞西北,宋朝严重缺乏草原养马地。因而骑兵也非常缺乏,在辽国和西夏的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为了改变这个趋势,宋朝在临近前线的北方各地,设立牧马监,专门划出土地开辟为牧场,进行马匹饲养。
比如河北路,以及防御西夏前线的陕/西路都专门开辟了马场,专司马匹饲养。
为此在仁宗年间,朝廷还有过争执与讨论,王安石也参与其中了,并且一力支持陕西路转运副使薛向全权处置整个北方的牧马监。
薛向也是不负众望,至少整个陕西路这边的情况很好,开辟了不少的牧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情况也随之出现。
开始是有零星的百姓偷偷开辟牧场耕种。到后来再有管理牧场的官员,从上到下的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是亲自参与其中,大片的开垦牧场的土地。粮食产量确实提高,但是饲养马匹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
皇帝赵顼也为此大为恼怒,之所以这么重视林昭沟通茶马道的提议,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唯一的差别可能就是皇帝只是认为马匹数量在下降,却并不知道牧场的土地使用发生了变化。
牧马监林昭是知道的,但是具体的牧场情况却不知晓。但是苏岸就不一样了,在进入禁军之前。苏岸曾经在西军之中待过,对这些事情都十分熟悉。故而一路沿着渭河西行,很快就发现了这些问题。
林昭摇头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牧马是如此,青苗法亦是如此,其实很多事情本身的初衷或者规定都是很不错的。问题往往就出在后来的执行上,本末倒置。适得其反也正是因此。这个问题要是不能得到解决,那么很多好想法,好政策最终还是无济于事,根本得不到实际应有的效果。
关于牧场的问题,已经是初见端倪,皇帝迟早是要知道的。待回到汴京也完全可以和皇帝略微提起。不过看到身边的苏岸,林昭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多此一举。
出了大散关再往西,要经过陇右之地,擦着西夏国的领地过去,然后直达河湟青唐城。
在此之前走过的都富庶安宁之地。一路上还有大宋地方官的照顾,方便又安全。而接下来却要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虽说宋朝与吐蕃关系良好,毕竟经过的大都是荒无人烟,不大太平的境遇,马匪盗贼自然不必说了,光是自然条件都够让受了。
正是因此,林昭才决定在大散关停歇休整两日,一来是添置些用度物品,二来也是让人解解乏,养精蓄锐,闯过稍后的难关。
于是乎大队在大散关停歇下来,做稍微的休整,然后整装待发。
大散关作为一个主要的关口,军事防卫意义十分重大,相对来说商业和生活方面的东西就不那么完善了。
五百多人的使团,在当地驻军的配合下,暂时有了一个安顿之地。之后林昭带着苏岸并几名贴身护卫出营去了,到大散关所在的集镇上去用餐。更为主要的是,林昭想要趁此了解一下宋朝的西北民风,以及一些相关信息。
安远客栈在大散关一带十分有名,凡是出关前往陇右、河湟、河西、甚至是西域的商人大都在此居住。一来是因为条件不错,二来则都是为了取个“安全出远门”的彩头,所以生意非常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