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二章 士大夫的底线-《宋王》


    第(2/3)页

    如果将苏轼交出去,至少自己能暂时撇清关系。御史台那帮混账想要牵强附会到秦王身上并不容易。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肯定会伺机宣扬秦王无能,连麾下的臣子都庇护不了。这倒不要紧,损失有限,而且可以想办法弥补回来。

    只是苏轼去了御史台。会有危险吗?

    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华夏文化中将会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那样对自己的影响也会非常糟糕。

    苏轼可以交出去,但一定不能有生命危险。

    赵昭思来想去,觉得赵顼暂时不敢杀苏轼是肯定的。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太庙之中,太祖亲立的铁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按理说此事本该只有当朝天子知晓,赵昭却也知道。

    如此情况下,赵顼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哪怕是可以昧着良心,对太祖遗训置若罔闻。却也得考虑文臣士子之心,一旦开了杀士大夫的传统,会是什么后果?在这件事上,苏轼绝对有庞大的支持者。

    保命是可以的,但就怕活罪可免,死罪难逃。

    苏轼只要进了御史台,吕惠卿手下的那些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折磨他。才子名士,举世文豪却要遭受这样的责难,任谁也有些不忍!

    可苏轼却斩钉截铁道:“殿下放心,任何的磨难,我都能坚持。”

    “那就暂时委屈子瞻兄了!”赵昭道:“你放心,本王一定会尽快想办法救你出来的,到时候,你这样……”

    ~~~~~~~~~~~~~~~~~~~~~~~~~~~~~

    苏轼是被秦王赵昭派人送来汴京的,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不会徇私,不会包庇嫌犯。同时,秦王对外声明,此事必须公正严明审查,倘若苏轼是被冤枉的,他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为苏轼还以清白。

    如此算是表明了秦王的态度,公正中允,根本挑不出错来。我不包庇,但依旧维护,谁要敢冤枉我的人,会让其不得好死。同时,亲自派人送来,也可断了某些人蓄意加害,然后推说是畏罪自杀一类的念想。苏轼只要到了汴京,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安全多少还是有保障的。

    故而没有多少人埋怨秦王,更多是将关注放在苏轼案件本身上。最后悔造成什么影响,与事件的结果和性质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真正的营救也从此刻开始!

    赵昭所料不错,苏轼的遭遇立即引起了许多人的同情,士大夫阶层给出了他们的反馈。

    很多人直接上书反驳,并且弹劾御史台。虽然御史有风闻奏事的权力,却也不能这样牵强附会吧?大宋文风鼎盛,若是开了文字狱的先例,以后岂非要人人自危了?

    因此苏轼被押送到汴京之日,立即有许多人开始奔走,积极相救!

    吕惠卿对于赵昭的反映不以为意,亲自押送就代表放弃?

    绝对不是,苏轼这样重要的人物,且与秦王关系密切,绝对不会轻易放弃。那怎么说?是无可奈何,还是以退为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