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最后一功-《三国之谋伐》


    第(2/3)页

    野王城内,刘备与自己的好兄弟牵招正在城楼上观望外面的形势。

    牵招是乐隐的徒弟,这个乐隐是河北名士,现在为车骑将军何苗的长史,牵招于是就跟随着乐隐在何苗的门下。

    当年十多年前刘备跟随卢植读书,卢植只教了一年就又回朝廷做官去了,于是刘备就在河北游学,认识了牵招,二人成为好兄弟,为刎颈之交。

    这次刘备在河南募兵,牵招就投身于军伍。

    本来刘备发达了,牵招是不打算去相认,毕竟看到朋友发达,就立即去投奔,颇有点攀龙附凤的嫌疑,不太光彩。

    没想到有才华的人是遮不住光彩的,很快牵招就因为素有才干,被军队里的长官赏识,通报到了刘备那里。

    刘备一看,哟,这不是好兄弟牵招吗?于是马上提拔为军司马,每日抵足而眠,共叙旧情。

    今日在城楼之上,看到城外十余万冀州叛军旌旗招展,如蝗虫过境,一眼望不到头。

    牵招担忧地对刘备道:“玄德兄,冀州叛军势大,野王县恐怕难以守得住,不若退军回孟津,凭借关隘之险要,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刘备叹气道:“我何尝不知贼军势大,只是我身负王命,受天子所托,怎么能临阵退缩,放弃守护的土地呢?”

    牵招义气当头,便说道:“既然如此,那我也只能与玄德兄一起共赴国难,杀身成仁了。”

    刘备却笑道:“子经莫慌,我早已经给二弟三弟发了书信,让他们从青州带兵赶来,算算日子,再过几日应该就快到了。我二弟三弟有万夫不当之勇,等他们兵马一到,则立即进攻,必然能击溃叛军。”

    刘备的话并非无的放矢,从洛阳到青州往返的路程,即便快马加鞭,最少也得十多天。

    可架不住有条黄河呀。

    根据《水经注》记载,当时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可是郁郁葱葱,陕西甘肃那边别说沙漠,就连贫瘠的沙丘都没有,全是草原和森林,黄河也没有变成黄河,汉人把这条河称为“大河”,河水清澈如许,坐船从黄河一路东去,一天就能到济南。

    所以刘备的信使早上从洛阳出发,晚上就到了济南把信息给了关羽,关羽再派人去齐国给张飞传信,了不起也就三日之内就能整装待发,再一路急行军,十天之内,必然可以赶到,因此刘备并不是很担心。

    野王城外的叛军也没有急于一时攻城,倒不是说他们不敢攻,而是不愿意花费那么大代价硬攻。即便攻破了野王县,后面的孟津与小平津都是宦官派系的人把守。

    因此冀州叛军是打算等袁绍放豫州叛军入洛阳,到时候东面的守军必然大乱,此时再进攻,则万无一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拿下洛阳。

    然而他们完全没有想到,两个莽夫各自率领了五千郡兵,合兵一万,悄然摸到了他们身后的山阳县。

    不是张郃等人没军事素养,鬼知道自己屁股后头还能冒出人来。

    所以当他们通过河内豪强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连忙整顿兵马,准备回师山阳县。不过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头脑,选择的是留下四万人继续围困野王,剩余六万人则在张郃的带领下往山阳而去。

    这个时候,山阳县中,关羽张飞陈暮太史慈四人在一起,管亥臧霸等人留给了沮授,陈暮其实回了一趟蒲阴,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但得知皇帝病重的消息,马不停蹄赶往青州。

    陈暮是在去年十一月就辞职,但他辞职并不代表没有在关注天下大势。三月份皇帝一病,他就已经与关羽张飞汇合,带领两地郡兵迅速西进。

    别看青州早年打丘力居的时候能聚起五万人,当时候平定青州黄巾,也是几十万人的大战。

    但那些人都是活不下去的百姓,纯粹是凑个人数。

    真正的精锐战兵很少。

    这些郡兵是经过淘汰之后留下的百战精锐之师,可谓青州集团的家底,现在全部掏了出来。

    山阳县,陈暮正在一座山岭之上观看地形。

    就看到山阳县西面的崇山峻岭之间,官道延绵起伏,蜿蜒长蛇盘盘旋。

    东汉时候的野王县与山阳县,其实就是后世的沁阳与焦作。

    这两地几乎一半属于太行山脉,野王县与山阳县的南面是平原区域,曹操消灭眭固的时候,就在山阳县南面的射犬乡。

    而西面和北面多是山岭,冀州叛军想要从野王到山阳,最快的方式就是翻山越岭从这边过来。

    也许有人奇怪,为什么走山路会比走平原更快?

    原因很简单。

    太行山将两地分隔,你要想走南面平原地区,就得绕开山区,路程自然走得更远。

    而走山路的话,直线距离也就那么几十公里,自然更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