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那再好不过了!” 王逸可是清楚,夏国基建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建一个月产2.5万片的小型12英寸晶圆厂,需要投资130亿人民币。 欧美需要两年,夏国用不了一年。 若是再挂上战略项目,昼夜赶工,多方施工,那可能半年就搞定了。 如今二期、三期同步推进,估计半年左右就能交付,明年四月份就能设备入场,五六月份就能量产! 毕竟40纳米工艺已经成熟,只是安装调试而已。 不过第二晶圆厂的建设速度就要慢一些,得一年左右。 毕竟第二晶圆厂是两个5万片月产能的厂房,工期自然是两个2.5万片月产能的一倍。 但无所谓,28纳米工艺没那么容易,等到鲲鹏901、902研发成功,流片和量产都得依靠台积电。 至于星逸晶圆厂,前期只能做40纳米,对外宣传也是做40纳米的中端工艺,连32纳米都做不到,从而降低美帝的忌惮! 让美帝误以为星逸晶圆厂卡在40纳米工艺难突破,连32纳米都做不到的时候,星逸半导体却不声不响地搞定了28纳米! 届时,必然给美帝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旦28纳米实现国产,未来几年都不会有危机。 毕竟28纳米工艺,足够做很多芯片了。 现在需要的,就是麻痹敌人,韬光养晦。 因此等鲲鹏901、902研发成功,初期流片和量产都找台积电。 让外界觉得星逸半导体技术有限,几年内都搞不出28纳米,不得不依赖台积电代工。 明年下半年,星逸晶圆厂扩建的二期、三期全部投产,月产能增加5万片,年产40纳米芯片将达到5亿多片。 自用三亿多枚,还能多出两亿枚产能。 大可以多量产40纳米的鲲鹏702,鲲鹏700,对外出售就是。 届时,鲲鹏901、902发布后,鲲鹏702、701就成了中端芯片,完全可以对外出售,抢高通骁龙600和英伟达Tegra 3的市场。 还有鲲鹏500,也可以对外出售,抢高通骁龙400、骁龙200的市场。 而且竞争力十足! 最简单的,高通的600、400、200,都没有集成基带,还得额外花钱购买基带,那厂商成本就高了,整合技术难度也大。 这对于那些只擅长组装的手机品牌来说,可谓是灾难。 但星逸科技的鲲鹏702、鲲鹏700、鲲鹏500,都集成基带的SOC芯片,成本更低,性价比更高,整合难度也低! 到时候王逸再成立技术团队,对大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付费芯片调教服务,那高通的中低端芯片,就更不好卖了! 当然,联发科就更废了。 星逸科技的旗舰芯片不能随便卖,但次旗舰,中低端芯片大可以疯狂抢市场。 用媲美甚至超越高通骁龙400、600的性能,用和联发科差不多的价格,那中低端芯片市场,拿下一半都不在话下。 至于高通和英伟达,去抢旗舰芯片市场好了。 中低端市场,王逸笑纳了! 好不容易搞定了40纳米工艺,自然得用40纳米工艺多生产芯片,多赚钱。 没办法,晶圆厂太烧钱了,一个月产10万片的小晶圆厂,就要520亿人民币。 其中土地和基建只占20%-30%,也就一百多亿,由帝都负责。 光刻机等设备占比约70%-80%,高达400亿,全部星逸科技自费。 没办法,工艺制程越先进,设备占比成本越高。 不抓紧赚钱,王逸都吃不消,更别说后续扩张了。 这也是帝都大力欢迎王逸扩建新晶圆厂的原因,土地自己的,帝都不花钱,只需要出几十亿的基建成本,就能换来王逸几百亿的投资,简直爽歪歪。 哪怕前期有税收优惠,可以免税,但后续还是得交钱。 前世中芯国际一年纳税,去了补贴之后,还有十几亿。 更主要的,这是政绩,也是指标! 官方给每个一线城市,都安排了指标。 但可惜,远水解不了近渴。 二期、三期的五万月产能,最快也得八个月后投产。 想要尽快提高产能,还得看中芯国际现场的晶圆厂。 王逸再度看向秦主任:“秦主任,中芯国际晶圆厂的事……” 秦主任和蔼一笑:“赵老已经去了魔都那边,估计很快就有结果了。为了增加胜算,要不你也去一趟?” “我也去一趟?” 王逸表情平静,心中却有些不乐意。 魔都的姿态有点高啊。 之前宋思凝去魔都谈星逸汽车的事,对方姿态就很高。 虽然愿意引入,但给的待遇只能说一般般,完全达不到预期。 因此至今也没有谈成。 如今让王逸亲自去魔都,的确有点上赶的姿态。 这种招商引资和恋爱一个样,谁主动,谁上赶着来,那谁就输了! 王逸微微一笑:“这有点难,我得回济州,那边还有个大项目。” “哦?还有什么大项目?” 秦主任来了兴致,这小子又在济州搞了什么大动作? “秦主任,你忘了啊,之前我们的星逸云数据中心一期交付,经过一段时间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即将正式投用。我得回去主持星逸云数据中心投用的事!” “对,这是个大项目,这事重要!” 秦主任眼睛一亮,甚至有点羡慕。 那可是全面建成后,10万台服务器的星逸云数据中心啊,帝都都没这么大的数据中心。 而且济州还给了同样规模的另一块土地,星逸科技但凡有钱,完全可以再建一个,届时就是20万台服务器。 若不是帝都电费贵,水电紧张,秦主任都想让王逸把数据中心落在帝都! 但是这不现实。 又和秦主任沟通了一下帝都晶圆厂一厂二期、三期的扩建的事,王逸直接离开管委会。 剩下的事情,就不用王逸操心了。 帝都管委会自然会搞定一切,直到厂房建设完毕,移交给王逸。 同样,约束条件要王逸在一年内引入生产线,全面投产,否则硬件建设费用和土地成本的52亿花销,都要王逸全额支付。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