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同样,三星的11纳米工艺也不是真正的11纳米工艺。 相反,不过是三星14纳米工艺的优化版,内部代号“14纳米++”,同样为了好听,称之为‘11纳米工艺。’ 但本质上还是14纳米工艺,可以说,第二代14纳米工艺。 没办法,三星的第一代14纳米工艺为了赶时间,抢先上市,有点翻车,还不如台积电的16纳米工艺,不得不全面优化,做出第二代14纳米++。 圈内无秘密,王逸也接到了消息: “台积电夜鹰计划,果然还是开始了前世的节奏。” 王逸并不意外,前世的台积电就在被三星领先一代后,开始了夜鹰计划,三班倒昼夜不停研发10纳米工艺。 连口号都一样,都是十万青年十万肝…… 同样没有意外,三星也对等回应,也开始了昼夜不停的研发计划。 不过前世好像没有叫‘烈阳计划’,至少新闻没报道。 只是三星和台积电这两个领先选手都出手了,星逸半导体这个追赶者,岂能无动于衷? 那肯定不行。 念此,王逸直接拨通胡老电话: “胡老,最近三星和台积电的动作,你都知道了吧?” 胡老叹了口气:“知道了,没想到这两家竟然开始了研发竞赛,24小时三班倒,实在是太肝了,这对我们可不是好事。” “是啊,冲击太大了。”王逸无奈道: “咱们原本就是追随者,如今也跨过20纳米直接搞14纳米,好不容易有希望弯道超车追上去,现在他们仗着人多同步开启10纳米研发竞赛,那咱们又得落后。” 胡老很是赞同:“这是最大的问题,台积电和三星的研发工程师本就比我们多,底蕴比我们富足,现在又开始三班倒昼夜不停,那在10纳米阶段,肯定会比我们快很多。董事长,我们也得被迫加入三班倒研发,提前研发10纳米工艺。” 王逸点点头:“看来也只能如此了,继续招人吧。眼下最重要的还是14纳米工艺的研发,不过10纳米工艺的研发,也得同步进行!” “放心,董事长,我有准备。现在除了14纳米技术还在不断研发,提升良品率,另一边也开始了10纳米工艺的研发。不过人手不够,毕竟咱们不是台积电和三星,人少,连两班倒都做不到,更别说三班倒了。” 胡老有些无奈:“甚至连一支满编的10纳米研发团队,都不够。” “这事的确不好解决。”王逸一时间也没有好的策略。 台积电的精锐,是那么多年积累的结果。 三星半导体的精锐,也是近些年来积累的成果,以及从台积电挖来的人。 而星逸半导体起步时间太短,人手比台积电和三星少了太多。 台积电可以五支团队一起推进,一支继续搞20纳米量产,一支继续16纳米研发,还有三支三班倒研发10纳米。 三星也兵多将广,能保证四支团队同时推进,一支继续研发14纳米,三支三班倒研发10纳米。 可以星逸半导体没那么多人,别说四支团队五支团队,眼下两支团队都凑不起来。 几年的爆发,赶不上人家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 这都是没办法的事。 “唉。”王逸叹了口气:“只能加大挖人力度了,不管是台积电,还是三星,能挖的人才,都给我挖。不用留手了。” “那中芯国际呢?最近很多中芯国际的研发工程师,想要跳槽来我们这边。”胡老忍不住问道。 三星和台积电待遇高,发展好,还好说。 中芯国际这边待遇一般,发展也一般。 再加上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工艺制程进展缓慢,很多人都有了想法。 没办法,目前中芯国际刚搞定40纳米工艺,星逸科技已经量产了28纳米,三星和台积电更是开始了10纳米研发竞赛,这直接导致中芯国际的核心工程师心态都崩了。 我们还在布局28纳米,你们已经布局10纳米了,这能忍? 于是但凡有点实力的,有抱负的精锐,都开始想着跳槽。 部分人想去三星台积电,还有部分人依旧想着为内地半导体崛起做贡献,选择跳槽星逸科技。 之前对于这些员工,王逸其实还是有些抵触的,不想被扣上挖兄弟企业骨干的帽子。 可现在实在是缺人,还得和三星台积电同步开启14纳米工艺、10纳米工艺双线竞赛,当真是人手不足。 “董事长,现在形势变了,这些人想跳槽,那是百分百要离开中芯国际。即便我们不收下,他们也会去三星,去台积电,那样损失就更大了。不只是我们星逸半导体的损失,更是整个内地半导体企业的损失!” 胡老言辞诚挚,王逸也明白这个道理,只好道: “那就按照正常的商业竞争来吧。有主动愿意跳槽过来的,咱们就收下。尽量别主动去挖中芯国际的人。至于三星和台积电的人,尽管挖就是,待遇不是问题,违约金不是问题,星逸科技出!” “好的,董事长。”胡老心情大好,这才对。 即便是兄弟企业,正常竞争,正常跳槽,都是正常的。 再说又不是星逸科技主动去挖,是中芯国际的员工主动跳槽过来,星逸科技正常面试,正常用人,没有任何问题。 最主要的,时间紧迫,科技战迫在眉睫,半导体是第一战场,实在是等不到中芯国际慢慢崛起。 前世中芯国际是在2017年梁老加入后,才实现了飞速爆发。 在这之前,中芯国际的28纳米Poly/SiON工艺很不成熟,良品率太低,性能太差。 梁老加入后三个月,中芯国际的28纳米 HKMG工艺才实现全面量产,等效台积电28纳米! 可以说,一个28纳米工艺,把中芯国际卡到了2017年年底。 至于14纳米,需要等到2019年。 等效7纳米的N+2,需要2023年! 这节奏太慢了,王逸可等不了。 只能全面突进,激进点发展。 按照王逸的规划,2015年第二季度实现14纳米量产。 三星台积电2016年第四季度实现10纳米工艺量产,星逸半导体可以慢一点,但也要在2017年第二季度实现10纳米量产。 这样落后半年内,还可以接受。 至于7纳米工艺,台积电和三星2018年用D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但是良品率很低。 于是2019年又用EUV光刻机实现7纳米工艺量产,良品率突飞猛进。 而星逸半导体就要曲折了,只能用DUV光刻机采用多重曝光技术实现。 再往后,就要掉队了。 到时候只能看国产EUV光刻机的突破,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突破。 但在7纳米之前,不能落后太多。 胡老迅速安排下去,星逸半导体全面开动,大肆招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