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想要激发人们的热情,最简单的是什么? 也就是金钱的刺激了。 但有时候,人们的热情是源自于内心的渴望。 驱使着朱由彬作出远航欧洲这个决定的,无疑就是他内心的热情,与什么功名利禄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在大多数时候,热情与渴望正是驱使人们做出某些决定的最大动力,功名利禄反倒是次要的。 对于李欣白而言,他压根就不在乎银子,也不乎什么功名利禄。 毕竟李家本身就是扬州大户,虽然不经营盐业,但却也是妥妥的土豪。与其它的土豪不同,早年间他曾从军,追随陛下往辽东任军职。 崇祯十四年因伤残的退役后,回到扬州后,他继续过起李家三少爷的日子,只是李家的大门上除了进士及第的牌子外,又多了一块“钦赐荣勋”,表明着李家有人从军立功。 除此之外,人们对李家三公子也就没什么印象了。因为多年来,他一直隐居在城外的别业中。 他不看重功名利禄,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既有功名,也不差银子。剩下的也就只有热情了。 几乎每天,李家的别业里都会传出枪声,对此,周围的百姓早就见怪不怪了。 “三公子又在试枪了。” 被枪声吓到丫环轻声说道, “哎,咱们这个三公子,打从辽东回来,就迷上那些东西了……” 丫环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道时,急促的枪声嘎然而已。 在后院的沙袋前方,李三放下手中的摇杆,然后自言自语道。 “用铜筒的话,故障降低了不少,就是太贵了一点。” “不贵不贵,一点都不贵。” 一旁的郑则林说道。 “这个钢筒虽说看起不便宜,可它是固定在这条布带上的,打了一条布带,直接塞一发子弹,就像佛郎机的子铳一样,它就是小号的子铳而已,看似贵,可是能反复使用。” “说的倒也是。” 李欣白笑道。 “二弟要不要试试。” 说话的功夫,他就拄着拐杖站起身来,从枪边让开时,他的步姿有些异样,在朝鲜与东虏的交战时,他很不幸被一发炮弹击中了左腿,尽管保住了性命,但是却失去了左腿。 尽管平虏军对伤残士兵的安置很好,但他还是选择了回乡,毕竟,扬州是他的家乡,在回乡后,他就一门心思扑在武器上。在医院的时候,看着身边受伤的弟兄,他的心里就冒出了一个念头——造出一支可以顶一百个人的连发枪。 他听人说过这种枪,有不少人信誓旦旦的说过,陛下在济南时曾用过它,但它到底是什么模样? 谁都不知道。反正就像鞭炮似的“叭叭”打个不停。 在扬州,李欣白用了十年的时间,都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直到郑家那个“不务正业”的二公子找上门来后,才终于取得了一些进展。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