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心照不宣-《重生光影年代》


    第(2/3)页

    如果这真是北野武等人在玩媒体游戏,解释了就会被视为外行,或许背后还会被骂一句:“这个草包,居然坏自己的好事。”

    娱乐圈里有许多类似的纠葛误会,当事人就是不澄清,惹得吃瓜群众干着急,其实都是这个路数。

    “北野武导演是我非常敬重的前辈,他的作品我都很喜欢,另外我知道他藏有不少顶级法国葡萄酒。”

    苏长青开始打太极。

    “您的意思是将赢得这场赌博吗?”

    “我也准备了上好的中国白酒,希望有机会与北野前辈分享。”

    “您的意思可能会输?”

    “中国的苏东坡有一句诗‘胜固欣然败亦喜’,我与北野前辈的友谊不能用胜败衡量。”

    圈子兜得五迷三道,有些问题避不开了苏长青就把日语说得乱七八糟,最终记者失去了耐性,渐渐把注意力放在作品上。

    因为日本发行制度没有国内复杂,不存在所谓首映、点映、路演、看片会、内部观影等等花样,记者和普通观众一样不了解剧情,所以问题基本限定在广告片透露出的信息。

    因为中日韩演员阵容,问题很快集中到是否反美。

    这个问题苏长青都烦了,有点踩到屎的感觉,干脆把对王硕说的话在这重复了一遍:“这是反战片,不能一提反战就想到米国,那不公平。”

    日本将美利坚翻译成米国,咱们这边不知从哪个开始翻译成美国,国名里用形容词很少见,感觉赞美之意溢于言表。

    于公于私这时候反美都不是个好话题,苏长青尽量避开,拒绝跟着记者往上面扯。

    冷战刚刚结束,老美如日中天,虽然广场协定搞得日本这几年有点惨,但人家不在乎,这些记者也是挑事。

    因为工作性质的原因,记者最不喜欢平庸话题,他们期望受访者出错出洋相,也乐于挑起敏感话题,就看你接不接。

    有记者问:“您之前的作品《太平号》在北美票房取得成功,《移动迷宫》似乎没有米国发行的计划,为什么?是否因为题材敏感?”

    对这话题苏长青也有准备:“这主要是一部拍给中日韩观众看的电影,如果配上英文字幕,我很怀疑欧美观众能区分出这是三个国家的演员,那么影片的主题就变得模糊不清。”

    结果第二天报纸出来的标题里居然有:中国名导演声称米国观众看不懂《移动迷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