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1 [科兰堡图书馆]的历史-《奥法重生》


    第(2/3)页

    而按照参与者所贡献的藏书价值,可以获得一定的贡献等级,根据其贡献等级对参与者进行分级开放藏书馆的阅览权限。

    这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活动,慢慢的吸引了大量的施法者和学者们从不同的地方赶来,贡献出自己的珍稀文献和秘密藏书,以换取进入藏书馆的会员身份和阅览权限。

    而随着加入藏书馆的会员越来越多,收集的书籍种类与数量也越来越全面,经过上千年的慢慢发展,终于形成了后来珈蓝担当管理员时,多达三百万间藏书室的庞大规模。

    但由于最初的组织者们,并未对藏书馆进行特别的命名,后来的人们为了纪念做出巨大贡献的创始人科兰.迪.西维斯,在口耳相传之中,将位于科兰.迪.西维斯名下城堡的这座藏书馆,约定俗成的称之为:[科兰堡图书馆]。

    [科兰堡图书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但以[科兰堡]为核心,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城市,而且其功能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藏书。

    大量施法者与学者聚集在一起,开办了依附于[科兰堡图书馆]名下的,专注于不同领域的十二座附属学院,以供远道而来的求知者们学习。

    在这些附属学院里,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大多是来自不同地方的施法者与学者自愿进行义务讲学,互相进行探讨和研究,只要你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并愿意公布出来,都可以成为一名讲师。

    很有可能站在讲台上的,只是一名低阶施法者,而坐在下面听课的,却都是中、高阶施法者,真正的应对了那一句东陆谚语“达者为师”。

    所以,在这种浓重的学术氛围之下,每一名来到[科兰堡]的求知者,都是求知若渴的在追逐着知识,那里需要用考试、学分去约束他们。

    当然,这大概跟能够进入[科兰堡图书馆]求学的,大多都是有相当水准的施法者和学者,而并非对奥法领域一无所知的巴佬有关,附属十二学院,与其说是教授知识的地方,不如说是研究学术的地方,称之为“学术研究院”更为恰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