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为什么只修六层楼? 因为隔着长安街的宫墙有十二米高,城楼屋顶有二十七点五米高。 再如何臣工的办公楼怎么能比皇上的宫殿还要高? 原本设计院是按照十米来设计的,被朱翊钧驳回,改为十八米。 相隔一百多米的距离,十八米高建筑物跟十二米城台和二十七米高的城楼比,还是矮了一头。 大明门行政区规划呈到西苑,很快就被朱翊钧批复,开始动工。 万历六年后,大明很少对外大规模用兵,大部分精力在进行艮巽洲开拓,以及稳定西线。 军费开支减少近半,有钱来搞这个大工程。 吴兑修了两年,调去任东海总督,南宫冶接着修。 修到万历十年,陆续完工。 都是钢筋混泥土的框架式建筑,装修又以简洁实用为主,不需要像西苑畅意馆那样细致奢华。 工程进度很快。 马车到了大明北门,这里有岗哨。 下了马车的俞巧莲和董理递上邀请函和身照,警卫军军官仔细检查后放行。 走进北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条水磨青石铺设、看不到一道细缝的大街。 大明街。 干净整洁。 两边各有一栋宏伟的建筑。 东西大会堂。 东会堂是新式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立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周围环列一百二十八根圆形廊柱。 屋顶采用平顶,四周围有重台,四角突有挑檐。 从大明街走过五十米的平坦宽阔的广场,走到台阶前,俞巧莲和董理仿佛站在泰山山脚,遥望岱顶。 高山仰止! 走上十二级台阶,看到十二根巨大的汉白玉石柱,从台基撑到了屋顶,每一根两三个人都环抱不了。 石柱上刻着神话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补天,从夸父追日到后羿射日,从精卫填海到刑天舞干戚 一根柱子一个故事,栩栩如生,震撼人心。 石柱后面是一个空旷到顶的长廊。 长廊里面是落地玻璃,从屋顶到台基,分成一格格的,茶色的玻璃晶莹剔透,看上去就像一方方的水塘。 正中间有五扇大门,每一扇都足足三米高,中间最宽,左右两扇的略窄,最外的两扇最窄。 站在长廊上,仰头看着石柱,感受着巍峨庄严,俞巧莲有些头晕,双腿打颤,胸口里的心脏噗通乱跳。 同样被震撼的董理先反应过来,看到台阶走上不少人,看上去都是同行,连忙拉了拉俞巧莲。 “阿莲,进去了。” “好!” 俞巧莲懵懂地跟着董理,顺着人流从左边第二扇大门里走进去,一进去又被震惊。 大厅十几米高的,显得非常空旷。 里面站了两三百人,散在各处一点都不显眼,就像几百只蚂蚁。 俞巧莲环视一圈。正面有门,左右两边也有门。 往哪里走? 董理说:“去问问吧?那边有个问讯处。” “好。” 走到问讯处圆台前,还没开口,有个人影从旁边跳出来,冷不丁跳到前面,把俞巧莲吓了一大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