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看书-《古代科举日常》
            
            
            
                
    第(3/3)页
    其实她回想一下,书上的内容基本都记得,要背出来也不是难事。只是她不想表现太妖孽,上面那些生僻的字和深奥的措辞,可不是她这种刚识字的十岁孩子能看懂的。
    杜云昌这屋里有炭盆,窗户也捂的严实,只在帘处留些缝隙透气,十分温暖,比杜锦宁留在那边屋里要舒服多了。她这一看,就看入了迷。等到听见杜寅生的声音在院子里响起时,杜锦宁才发现已是中午了。
    他皱了皱眉:“我这里倒是有一本《史鉴》,不过是前两日才从我同窗手里借过来的,许诺了抄完就还给他。这书我不能借你。你要看,等我抄好后再看抄本吧。”
    杜锦宁本想看看目录,便能知晓历史的时代变迁和历史更替,无奈这是一本手抄本,上面根本就没有目录,一翻开就直入正文,她只得耐着性子看了起来。
    杜锦宁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她先给杜云昌看了看手掌:“我的手很干净的。”说着,这才拿起书,坐到旁边一张椅子上。
    这一上午,他看书都不怎么专心,时不时地就要观察一下杜锦宁。他看这孩子隔一会儿翻一页书,目光都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匀速移动,以那看书的速度和专注程度来看,她是把这本书读进去了的。
    椅子有些高,她人矮腿短够不着地,书便没法放在膝盖上。她干脆脱了鞋,盘腿坐在椅子上面,再将书放平,翻看起来。
    她背了七八句,就停了下来,挠挠脑袋,赧然道:“记不得了。”
    而且,以杜锦宁的水平,那些史书他能看懂么?虽说他写了一个十分精彩的话本,但史书可不是那等直白的东西,用词深奥、典故太多,光是句逗都是一个大障碍,没有一定的功底和先生教导,哪里看得懂?便是杜云昌自己,还看得一头雾水呢。
    “了不起,了不起。”杜寅生没想到这样她都能背下来,神色很是亢奋,拿着那本书在屋子里转了几圈,又问杜锦宁,“那本《诗》你看了没有?”
    杜锦宁有些脸红地低下头去:“看了几页,不过好多字不认识,又不知道什么意思,就没看下去了。”
    杜寅生期待的神色一滞,想起《诗》里最开始的那一首《关雎》十六个字,就有五六个是《三百千》里没有的。他也没教过杜锦宁念,杜锦宁不认识这些字很正常。
    而且,这些诗寓意深刻,又岂是杜锦宁能自行看得懂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里,雎鸠是什么,便是杜寅生自己都不清楚,只知道当年先生告诉他,那是头有冠羽的一种鸟;至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能指望一个十岁的小屁孩子懂么?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