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改造-《古代科举日常》


    第(1/3)页

    第96章  改造

    此时茶馆仍在营业,这时候的人一般习惯吃两餐,此时并不是饭点,倒是吃点心喝茶的好时间,客人本应很多的,但此时店里却稀稀拉拉地只坐了七八个人,有两三个围坐在高台附近,其他四五个则三三两两地坐在远一些的地方,自顾自地说话聊天。一个店小二打扮的十七八岁的小子也懒洋洋地站在一旁,等着客人召唤。

    台上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说书先生正在说书,想是听的人少,便是说书先生也说得没劲儿,声音极小,反正杜锦宁站在门口,都听不见他在说什么。

    “走,进去看看。”杜锦宁倒是想知道这里的说书先生说的什么书。

    四人走了进去,在台前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认真听那人说书。小二看到齐慕远,立刻精神起来,提着茶壶和茶碗过来,给每个冲了一碗茶,又转身去端了一碟干生和炒瓜子,放到了桌上。

    大家也没在意,听着说书先生说书,可听了几句大家就没兴趣了。

    这说书先生说的,就很老套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故事情节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难怪店里的客人都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

    关嘉泽自小在漓水县长大,又是个喜欢看故事的,对这些说书的场合倒不陌生。

    他跟杜锦宁解释道:“这些说书先生收入不高,收入一部分来自于茶馆老板给的月钱,一部分来自于客人的打赏。要是说得好,还能混个温饱;要是说得不好,便仅够自己糊口,连养家都难。所以他们根本没有钱去书铺里几百文钱买话本来说,都是自己编的故事。编的多了,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个套路。当然也有师傅们传下来的一些演义之类的说书内容,但说得多了,客人们都能背下来了,大家就不耐烦听。”

    这也是杜锦宁说要买茶馆,关乐和二话不说就同意的原因。凭着杜锦宁写的话本,这茶馆的生意肯定不会差了。

    杜锦宁在心里回了一句,面上很淡定地道:“我试过啊。在家里把水瓮这样扣着埋进土里,声音就能传得很远。”

    章关两人都摇摇头。

    章鸿文就不用说了,本就是农家子,进城来也是为了念书,没钱也没时间来这种地方。他这是生平第一次进茶馆。

    见杜锦宁皱眉,他道:“我也问了原老板了,他说生意不好,进了糕点来卖不出去,容易坏。也就这两味干果能存放,所以只提供这些。”

    这是前世旅游时在太原见过的晋祠水镜台在明清时期使用的扩音器啊。

    杜锦宁转头看向袁安:“袁伯,你这里有文房四宝吗?”

    她又走到高台上试了试音,摇了摇头。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