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商议-《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钱东宝道了一声谢,跟着小五去了小间。

    杜锦宁打开一看,确实是她的欠条,上面写着欠银十七两。

    商定好,便由袁安起草了文书,誊抄了四份,四人在上面签字画押,并按了手印,各执一份。

    这茶馆的股子,每人要多少,自然是全凭自愿。

    四个人合伙,人家还出钱出力,反倒她拿大头。可末了吧,她还拉着别人去签红契,生怕别人占了她的便宜似的,她做不来这样小气的事儿。

    转头看向杜锦宁和章鸿文,他问:“你们呢?”

    世家之间的相处,其中的弯弯绕多着呢。耳濡目染之下,受过教导的世家子弟处事会比一般来来得强些,自然也更容易成功。

    确实,她不把这茶馆放在眼里,而以关嘉泽和齐慕远的出身,又何尝把茶馆放在眼里过?唯一看得比较重的,恐怕就是章鸿文了。估摸着章家的一半儿积蓄都压在了这上头。

    齐慕远摇摇头:“我跟我祖父回来,也没带多少下人,还真没合适的。”

    “那齐慕远你要三股吧。”杜锦宁道,“我没钱入股的,有五股足够多了。”

    章鸿文有些懵逼,什么红契白契的,不懂啊。

    一听这话,杜锦宁便哑然失笑。

    “不用。”齐慕远道,“多大点事儿。”

    杜锦宁一翻白眼,从怀里掏出刚才关嘉泽写给她的承诺书,念道:“如有催更之行径,自愿被罚永远不看杜锦宁所写的话本。”她其实是写了两册话本的,但一旦掏出来,眼前这两个话本迷绝对是要先看话本再议事的。可再看下去,天都要黑了。

    关嘉泽拿着文书,看了看,问杜锦宁道:“我们要不要去衙门里签个红契?”

    他本来就是被照顾着参与进来的,股子又最少,就算他很看重这份产业,但也不好意思嚷嚷着要去签红契。

    “这是我叔叔的意思。”

    “不用吧?”杜锦宁望向齐慕远。

    他含混着过去,齐家便不会较真。但这件事齐老爷子心里肯定有谱,觉得他们关家做事有分寸,懂规矩,这也就够了。

    “行了,废话少说,时辰不早了,章鸿文还要赶回去,咱们先议事吧。”杜锦宁把纸折好,又放回怀里,对关嘉泽道,“你把话本给钱先生,让他到隔壁小间去坐坐,咱们先把茶馆的事定下来。”

    “呃。”关嘉泽被噎住,一脸便秘的表情。

    古代的契约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即是到衙门里作登记,交一笔税费,具有法律效力;白契则是老百姓自己私下里签的,有时候会有中人作证,只用作道德约束,并未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房屋和田产买卖会签红契,但其他的为了省钱省麻烦,大家都会签白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