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考试(一)-《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然而在书院里念书的学子年纪都不大,最大的也就二十几岁,不够稳重。再加上应试时难免紧张,一紧张就容易出错,历来月考、岁考、晋级考上弄污卷子的事都时有发生。

    严松涛为在齐伯昆面前表现自己的公正高洁,还点了点头,温和地道:“对,给这位小家伙拿张凳子。”

    于是杜锦宁便得了个座位,坐到了屋子的一个角落里。

    严岑这才得以坐了下来。

    所谓的帖经,相当于现代试卷中的填空题和默写题。这些题目都出自四书五经,从里面任摘一段出来,留上段或下段。考生需根据这段文章,写出与之相联的上文或下文。

    一盏茶功夫后,出题三人组其中一个拿了一张纸过来,放到了屋子中间的桌案上,杜锦宁也被叫了过去,在众目睽睽下坐到了那里,另有一个斋夫打扮的人还拿出一柱香给点上。

    她丝毫不理会那些打量她的目光,先将试卷小心地放到了一边,再滴了清水到砚台上,缓缓地磨起墨来。磨好了墨,她将墨条放好,看看手上和袖子上都没有沾上墨汁,这才将试题拿过来,轻轻地打开。

    这人刚才关乐和介绍过,是严家在书院里的一位老先生,叫严松涛,是个同进士,至于为何不做官而回书院教书,就不得而知了。

    而背诵和默写四书五经,是进入丙班的门槛。

    她过目不忘,四书五经是必背书目。古人教育讲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先从背书开始,并不是一边理解一边记忆。关乐和也是如此,除了《诗经》,其他的四书四经,不讲其义,只要求她背熟。因此她这段时间早已把四书五经都背熟了,做这种题根本不在话下。

    眼前这份试卷,便是县试时第一天所考的内容——帖经。

    因为她与其他孩子不同,所以关乐和对她的教育也格外不同。由于对她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摸不透,他会时常拿些试题给她做,甚至县试的题目她都做过,所以对于这些试题她是十分熟悉的。

    那三人拱了拱手,站起身来一起走出门去。

    严松涛也不客气,在屋里指了三个人:“就有劳李先生、曹先生、姜先生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