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投其所好-《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做官的都是士族,平民老百姓基本上没有做官的机会。不管你再如何的惊才绝艳,想要做官也只能附属于士族,做一个最底层的小官。梁山伯他老爹就属于这一类。
    印试卷容易泄题,所以很多的考官是不印试卷的,直接叫差役拿着写了题目的牌子在考场上来回地走动。
    不过这也难不到杜锦宁。要知道当初她在桃村时,因为没钱,又需要写话本赚银子,她可没少用这些劣质的笔墨纸砚。她又是个爱动脑子的人,如何把这些东西用好,她也琢磨出了一些道道来。
    而在科举考试中,字写得好不好看还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杜锦宁自上学以来一直勤奋练字的原因。
    看清楚牌子上写的题目,杜锦宁的心越发安定。
    待她把墨磨得又细又滑时,差役正好把试卷送到了她的手上。
    她要全力以赴。
    难道古人都是愚蠢的,会看不到八股文的危害吗?他们为什么几百年来都用这样一种文体来考试?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第一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杜锦宁闭上了嘴巴。
    八股实际类似于古代的奥数,它没什么实用性,是一种接近纯粹的智力测验,最大程度上排除了考生父母或家族技术水平的影响,从而保证其公平性,达到为皇权对抗经学世族豪强之目的。
    隋唐两代,科举考试科举的内容都还是很实用的,都是经学兵法武艺等等经世致用之学。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只要是实用性的科目,父母就可以将经验传授给子女,拥有上一代传授经验的士族子弟比平民子弟具有压倒性优势,这对平民子弟极度不利,社会流动性会因此而堵塞,世袭技术官僚家族会再次形成,经学家族对皇权的威胁仍然存在。这与皇族的利益背道而驰。
    比如眼前这劣质的墨,就需得慢慢磨,比其他的好墨至少要多费一刻钟的功夫来磨墨,而且这磨墨的手法也有讲究。如此磨出来的墨汁,虽不如好墨那般油润,但相差也不大了。
    两道经义题,要求每题不少于三百字。
    周东平四十来岁年纪,冀省寒门子弟出身,曾因乡试成绩优异被举荐到国子监念书。他一直致力于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的推广,觉得这种写作形式是最公平,最能考察考生智力的一种文体。
    虽说这时代的经义题并不一定按八股文形式来写,但府试的主考官是谁早已明了,杜锦宁自然不会不提前做功课,研究了解知府周东平的文风与喜好。
    这是破题,用两句话破全文要义。
    也因此,当时的权势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持,皇帝想施行什么制度,都得看世家大族的脸色。皇权至上这种说法,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