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八股文的典范-《古代科举日常》
第(3/3)页
看到这里,周东平忍不住拍起案来:“好,好啊。”
他可不会认为杜锦宁是不会做或是胡乱做了提前交卷的。
“交卷。”
而案首的目标太大,府试和院试的主考官都盯着,所以县试的考官也不敢徇私,把不具有真才实学的考生放到案首这个位置上来。“不会做”这种情况也是不存在的。
而杜锦宁这破题就破得很好。“圣人”指孔子,“能”指颜回。“行藏之宜”,指恰到好处的“行藏”。“微示”二字不仅体现孔颜的师生关系,也突出了颜回的悟性,响鼓不用重槌敲。周东平觉得,这样的题目让他自己来写,破题也就破到这种程度,不能做得再好了。
杜锦宁却没想那么多,差役将她的文房四宝和草稿纸收起,她便将木板提了起来,从考号里走了出去,走到周东平面前施了一礼:“大人,学生交卷。”说着,将试卷递上。
要是别的考生如此倒还罢了,作为县案首,那是绝对不会如此糊弄的。向来的惯例,只要他们考得不是太差,这府试和院试都会过的。没有谁在这两次考试中胡乱应付,把到手的功名放弃不要。
周东平看了试卷一眼,抬起眼问道:“你叫杜锦宁,漓水县人?”
打从周东平任县令起,这位名叫李一同的师爷就跟在了他身边,两人对对方的了解比夫妻还要深。李一同深知周东平看文章有个习惯,要是读到好文章,他的身体都会不自觉地紧绷起来,眼眸也会变得异常清亮。
因此杜锦宁这“交卷”两个字,扰乱了许多人的心神。有些人能迅速平复心绪,仍然按着自己的节奏写下去;而有的人则是彻底被影响了,不由地也加快起写文章的速度来。
“没,没有了。”杜锦宁连忙作揖行了一礼,跟在差役身后往外面走去。
坐在第一排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的案首们,也跟杜锦宁一样一脑袋的问号。不过周东平这种做法还是让刚才受了点小打击的案首们一下子又振作了起来。
她这动静,不光把周东平的目光吸引了过来,隔壁几个考号的考生也被惊动了。
而这两篇文章,在声调上都很讲究。
在思想内容上,它句句递进,都言之有物,情感也表现得十分到位。实是两篇十分难得的八股文。
难得的是,他们都出自出一人之手;更难得的是,它们是在府试这种高压考试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写成的。被誉为八股文扛鼎之人的周东平都不一定能写得出来。
李一同认为,这样的文章不能评为案首,那是天理不容。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