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试帖诗-《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珍惜光阴这种题目,不光是现代,即便古代也是个老话题了。不少人写过这类的诗词。可要写出新意,不容易。

    她倒不是顾忌节操。节操早在她抄袭人家金庸大大的武侠小说换银子时就已掉了一地,没办法捡起来了。此时再抄点诗词,也没什么心理压力。明清诗词的水平虽然比不上唐宋诗词,但好诗好词也有那么一些的,拿来装点门面完全没问题。

    而现在,这么关键的时候,要不要抄那首呢?要不要呢?

    朝庭极重视科考。这次院试,一支近六百人的官兵被调来维持考场纪律,每两个考号前都站着一个兵卒。此时见杜锦宁出来交卷,负责监视她的兵卒跟自己的同伴用眼神打了声招呼,便跟在了她的身后,一直看着她把试卷交给了主考官,主考官也将试卷弥封好存放,他这才回转身,继续回来盯着杜哲彦。

    看到这个题目,杜锦宁脑子里就浮现出了杨慎的那首《临江仙》。关于光阴,对于一个死过去又重活到别人身上的她来说,或许这一首词里表达的意思最能体现她的感触。

    杜哲彦和周致见状,赶紧将自己斟酌了一下午的试帖诗确定下来,抄在了试卷上。写一首诗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也很快能出去了。

    杜哲彦盯着那个空空的考号发了好一会儿呆,这才看了杜锦宁两眼,见她一直低着头看横板上的纸,丝毫不受隔壁考号的影响,他也赶紧低下头去,写自己的第二篇文章。

    杜哲彦心有余悸,周致对杜锦宁却满心感激。

    只是她自己写诗的水平不高,现在写出一首好诗,以后有人再像祁思煜那样邀请她去参加诗会,让她作诗,而明清诗词里正好没有对景的,那她岂不是要出大丑?

    所以直到现在,遇到要做诗词她都是凭自己的真本事写,没敢“一鸣惊人”。

    杜锦宁就知道考生中又倒下了一个,不由叹息一声。

    对面的杜哲彦此时可没空看杜锦宁要做什么。他第一天耽搁了时间,现在正抓紧写第二题。写完第二题后用半天时间做一首诗,时间紧得很,要是写得不顺,他都不一定能写完。

    时间永远不紧不慢地走着,终于到了傍晚,交卷的云板被敲响,考棚里四处是考板被架起来的声音。杜锦宁也站了起来,将试卷拿出来再检查了一遍,确定无误,这才又装回考卷袋里,然后环视自己的考号一周,确实没什么东西落下了,她打开考板,走了出去。

    因为那人就在杜锦宁考号的隔壁,对面的杜哲彦和周致将这情形看得清清楚楚。

    因为天气炎热,狭窄密封的考舍就跟那闷罐子似的,再加上有些人三夜没办法入睡,精神疲惫,还有考试的压力,如果意志力不强,身体不好的,很容易倒下。这已是他们附近被抬出去的第三人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