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理学与心学-《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贡院那边,此时正紧张地忙碌着。把试卷一一弥封好后,试卷便被官兵运送到了誊录所,由一批人进行誊录,这是防止阅卷官认出某些笔迹舞弊,同时也直接黜落一部分脏污的试卷。誊录好后,原试卷封存,誊写好的试卷则转到了受卷所,交到了阅卷官手上。
这会儿看到一向稳重的老友这副样子,陆九渊和史修都好奇起来,问道:“什么文章,让你这样?”
可这会子阅卷官之一的彭士诚看到一篇文章,实在忍不住,拍案叫道:“好文章,好文章。”说着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了几步,“写得真是太好了。”
这一届院试最终录取名额是五十人,第一场考试便是五十人的倍数,即取一百人。一千取一百,有九成的试卷要黜落。因此他们也是采取快速阅卷法,直接看第一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入不了眼的,后面不用再看,直接扔进落卷堆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种理论,简直是骚到了他们的痒处,说出了塞在他们心间却无法用明确的言语表述的东西,让他们只觉得酣畅淋漓。
只见上面写道:“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
这篇文章,就像掀开了蒙在他们眼前的面纱,让他们的理论一下子明晰起来,有如醍醐光顶,叫他们眼前豁然开朗。
阅卷的自然不止陆九渊一个人,还有他带来的两位好友。三人先初阅,黜落一部分水平不高的试卷,选出文墨流畅、言之有物,据有一定水准的文章,再交叉审阅。
有姚书棋在,一切都井井有条的。小院里早已烧了热水,做了饭菜,等着杜锦宁回来了。
他们三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推崇的理念是一致的。
就比如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才是孝。这是本心的作用,万物皆在本心。
再者,过几天还要覆试呢,搬来搬去的也是麻烦。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道学,觉得“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强调“理”高于一切。
但陆九渊三人却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们觉得心才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只是他们认知还处在朦胧之中,犹如被蒙了一层面纱,无法用明晰的理论来反驳,提出自己的主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