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脱颖而出-《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如果是别的孩子,他不会往她身上想,毕竟一个寒门子,这时候埋头苦干读书才是正经,就算心里有想法也得使劲儿憋着,等考上进士再冒头。
皇帝最后道:“这件事,着户部进行研究分析,看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退朝。”
齐伯昆想了想,干脆派了小厮去太学叫杜锦宁和齐慕远回齐府,他自己则先回了家。
散朝的时候,自然是站在后面的先走,站在前面的官员跟着慢慢往外移。齐伯昆跟在别的大臣身后慢慢往外走,心里思索着那本《种田记》到底会谁写的。
“椎放于囊中,才能露出锋芒,从而毛遂自荐。我没有任何根基,就算过了会试,想要在参加殿试的上百名进士中脱颖而出,那就得先露出锋芒。所以我才写了这本话本。这其实跟那些四处在京中参加诗会、想要一鸣惊人的考生是一样的。”
想要脱颖而出,引起京官和皇上的重视,这是许多考生都想做的事。但能做成功的有几个?大家来来去去的手段就是写文章,作诗词,杜锦宁却凭一本话本引起朝臣争议,让皇上注意,真真是前无古人了。
“你小子。”齐伯昆用手指遥遥点了一下杜锦宁,笑骂道,“不声不响又弄出这么个大动静。你知不知道为了你提出的再生稻,今天朝堂差点没打起来?”
齐伯昆虽然能猜到杜锦宁的用意,可听了她的话,他仍然感慨万分。
赵晤还是第一次听到有再生稻这种东西,当即兴致大起,向工部尚书询问详细的情况。
齐伯昆本来想问问关乐和知不知道这件事。可关乐和大概记挂着回去看看关正祥,走得很快,等齐伯昆出来时,他早已上了马车离开殿门前了。
工部尚书只好把他所知的一些情况禀奏了上去,末了道:“因相信话本的话、并付诸于行动种植再生稻的人并不多,臣派人统计,只有十七家。不过这十七家都是用上等田种的,稻谷都增收了不少,护理得好的有上一季的一半产量,疏于打理的也能有两三成。事实证明再生稻是个能增产增收的好东西。至于普遍推广后是不是真会‘谷贱伤农’,这个还得交由户部来进行仔细地计算。”
杜锦宁也是刚放学,接到传信后就跟齐慕远匆匆到了齐家,齐伯昆早已叫厨房做了丰厚的饭菜等着了。
齐伯昆欣赏地看她一眼,竖了个大拇指。
饭罢,齐伯昆这才问杜锦宁:“那本《种田记》的话本,是不是你小子写的?”
杜锦宁也不跟齐伯昆客气,欣然而坐,提起筷子跟祖孙两人吃起饭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