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殿试-《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这明明是风华卓绝的世家子,怎么可能是寒门出身呢?
大宋国钟灵毓秀才能孕育出优秀的人才。他刚登基开恩科,就出现在了像杜锦宁这样卓绝的少年,而且像他这般的少年还不止一个,可见这是国家兴旺之预兆啊。
她的动作越发从容,慢慢磨了墨,在草稿纸上写下了第一篇文章的内容。
殿试的时间是一天,从早上到晚上天黑看不见为止,中午皇帝会派人送来一顿简单的午饭,让贡士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就餐,吃完后再继续写文。
首先她要强调人力在农业劳动中的作用。这个观点在太学入学的时候她曾写过,此时便作为第一篇策问所阐述的第一个观点。
赵晤翻开官员们给他准备的考生资料,翻开封面,就看到会元杜锦宁的资料:杜锦宁,十五岁,原籍桂省漓水县,何年何月考成为秀才,排第几名;何年何月成为举人,排名第几。然后,那一排的县案首、府案首,院案首、解元、会元的字样,就闪瞎了赵晤的眼。
赵晤忍不住再一次抬起头来,仔仔细细地打量杜锦宁。
资料上明明写着杜锦宁的祖上三代的履历,就是漓水县桃村一个只有二十来亩田地的小地主家庭,父亲虽是秀才,却在他出生时就已早逝。
三四个时辰的时间写三篇文章,这对于快枪手杜锦宁来说实在是再轻松不过的事了。
赵晤抬头时,心情一片大好。
此时,她很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能通过这三篇策论能向皇帝传达她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能影响大宋的未来走向,从而改变一些世界格局,她就不枉到这时空来走一遭。
这是皇帝向新晋的贡士们询问治国之策,所以叫做策问。而贡士们则需要在试卷上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从这三篇策论上,皇帝或是阅卷的官员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位贡士是一位死读书不关国事的,还是对国事有真知灼见的,以此来斟酌接下来如何安置他的官职。
尤其是,三人的容貌气质还十分出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