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蛊惑人心-《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他迫不及待地将目光移到了第二篇文章上。

    所以他方才才会提这么一嘴。而这一嘴,不仅仅杜锦宁的话本深得吴公公的心,最重要的是,太后娘娘和鲁国长公主对这个杜锦宁充满了赞誉。

    这些,都是赵晤一闪而过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过后,他就将此事抛之脑后了。毕竟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操心,一本话本和一个小小的举人,还不到引起他重视的程度。

    他很年轻,他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和激情,他想要做出一番前人所未做到的事业,他要比祖辈们更出类拔萃。

    作为皇帝,要查一个人并不难,杜锦宁的信息很快就放在了赵晤的桌面上。

    关乐和是工部管农业的官员,杜锦宁能写出一些农事生产的知识不足为奇。另外,关家是个不惹事的小世家,在夺嫡之争中就明哲保身,胆小而安份。最有出息的关正祥还是个脑子不大好使的家伙。所以关乐和的弟子,不足为惧。

    文章写得十分地蛊惑人心,充满激情,赵晤禁不住被激情所感染,心里涌上一股斗志。

    把这事抛到脑后后,赵晤就忘了杜锦宁这个人。直到现在吴公公提起,他才发现,这个杜锦宁竟然跟那个写话本的杜锦宁是同一个人。

    他原打算让这个话本的作者做个小吏的。不过既是关乐和的弟子,以后多注意一下关乐和,如果有能力提拔他就行了,没必要在这种事上费心神。

    至于杜锦宁以一个举人的身份写话本,赵晤也十分理解。毕竟一个人读书是很费钱的,杜锦宁一个没有家族依仗的寒门子,不让母亲的书铺涨些人气挣点钱,怎么能支撑生活呢?

    回想起《种田记》引发的影响,再看看眼前这篇文章,赵晤再不复原先的淡定。

    开始赵晤诧异于杜锦宁的年轻,还是个举人就能懂得这么多的农事知识,不过看到是关乐和的弟子后,他就想当然地把这疑惑给解开了。

    为这样一个人说句话,惠而不费,还能为皇上解惑,吴公公觉得还是可以顺手而为之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