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在南边画了一个圈-《古代科举日常》
第(3/3)页
经过刚才那番对话,他忽然不想这么急着改革了。他好不容易把赵晤扶上皇位,别还没把皇位坐稳,就被人撸下来。要改革,也要等几年,等赵晤把皇位坐稳了再说。
他们一众老头子,都没想出这个办法,总想着全国放开路引。
他没想到还可以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施行新政。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出什么大乱子,朝堂也稳定了。
“有没有不开放路引,也能促使商业繁荣的好办法?”齐伯昆问道。
她用细棍指着她虚画的那个地方:“这里离政治中心比较远,就算出了乱子也不怕;物产也还丰富,又有海港,以后远航也可以从这里出发。不如拿它当作一个试点,试行新政。”
金銮殿后面那个大殿,是赵晤办公的地方,也是他的书房;偏殿里还布置了卧具,有时候他不回后宫,就在这里歇息。
“皇上和大臣们的担忧并无道理,所以咱们可以不直接全国放开路引,而是在某个特定区域试行这个政策。”杜锦宁道。
齐伯昆一巴掌拍到杜锦宁肩膀上,嘴巴都裂到耳根去了:“好小子,还是你脑子灵活。”
当着赵晤的面,齐伯昆又是个老头子,杜锦宁便没避开他的手,只是呲牙咧嘴地喊了一声:“齐大人,您轻点。”
赵晤和齐伯昆没想到只两天的功夫,杜锦宁就将问题考虑得这么全面了,把这个“商部”的职能说得十分详尽,让人一下子对放开商业充满了信心。
赵晤做皇子时办过许多差事,管过不少具体事务,接触底层社会的机会并不少;齐伯昆更是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吏部尚书的。两人对于古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比杜锦宁认识更加深刻。
于是接下来两人又提出了不少问题,都是比较尖锐的。本来两人也没期望杜锦宁能回答得出来。毕竟杜锦宁年龄和阅历摆在那里。他能提出“试点”和“商部”这两个主意,已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其他的细节,他们完全可以叫其他大臣来商议探讨,力求拿出一个完善的方案来,让试点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可没想到的是,杜锦宁又给了他们惊喜。她回想着现代社会的行政机构的种种处理办法,将赵晤和齐伯昆提出的问题都回答了七七八八,而且提出的方案有许多是赵晤和齐伯昆所没想到的,十分有新意,也更加完善,这把赵晤和齐伯昆喜得不知如何是好。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