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结集文册-《古代科举日常》


    第(2/3)页

    她看向秦山长:“如果秦山长还想再购置一些,可以派人到城中博悦茶铺去买。不过各级茶叶滋味也有所不同,秦山长亦可亲往去尝一尝。毕竟千金难买心头好,总得自己喜欢才是。”

    古代没有书号这种东西,有钱人完全可以点钱让书坊将自己的书印出来四处送朋友。但这种书册影响力极小,不光不能给出书人博名声,反而被人所不耻。

    赵昶见状,兴致大起,起身道:“我也去写文章了。”就算不能署真名,署个笔名在文集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嘛。

    杜大人说了,茶道之魂,在于“道”。如何写出“茶”中之“道”,大家刚才看茶事表演的时候就心有所感。此时要把心中的感悟写成文章,似乎不难。但要写得十分出色,在这三十多人中进入前十几名,就不容易了。

    她这话就给大家传达了一个信息,茶铺里有不同级别的茶叶,滋味不同,价格自然也不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购买。

    将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再付印按正常程序发售,在二十一世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无论是印刷技术还是销售渠道都极为落后的古代了。不是当世大儒,或是大世家用金钱和人脉力捧的文人学者,根本就不敢有这样的梦想。

    这会子见时机差不多了,他便提议道:“刚才杜大人让我们写茶道的文章,我建议,不如咱们把写好的文章选出十来篇佼佼者,结成一本集子,名字就叫《茶道集》。我可以出资付印。至于发售嘛……”

    现在一听自己的文章竟然有机会能放在《茶道集》里,在场无论是秦山长这种已看淡了人生的老先生,还是像林宣这种未出仕的小秀才,都砰然心动。

    人们会说:他有什么学问?写的文章就是一坨狗屎。就这样的人还出书?简直就是往脸上贴金,耻与这种人为伍。

    这自然是他跟杜锦宁商量好的事情。或者说,是杜锦宁授意让他这么提议的。

    于是因价钱而有所顾虑,不敢开口询问的人,都纷纷表示要买一些尝尝。

    大家问清楚规则,又得知偏厅以及外面的空地、对面的水舫都有桌椅文墨以供写文之用,便迫不及待地走出大厅,各自寻了一处人少的僻静地方,斟酌起如何写文章来。

    如果自己的文章能与他们的文章结集在一个书册里,就能借他们的人脉在世人面前露脸。大胆想像一下,假如自己的文章有出采和亮眼的地方,甚至盖过了那些人,那么离成名成家就不远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