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问道:“你去润州,小宁儿还好吧?” 顿了顿,他补充了一句:“我想,皇上也会愿意看到这情形的。” 听了这话,大臣们都十分诧异。谁不知道杜锦宁是齐伯昆的老乡,刚才他站出来,大家都以为齐伯昆是来给杜锦宁请功的呢。 快马加鞭回到京城的齐慕远,在祖父下衙后听到他对此事的转述,松了一口气。 “所以,臣以为,杜大人所做的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吴尚书看向了赵晤。 “过几日,我会买两个丫鬟和一个小厮回来,这三人是秦老六培养的人,除了你我,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身份。这一年里你把两个丫鬟慢慢提到身边做大丫鬟。到时候去桂省探亲,一路上就由她们来安置,你只管听她们的就是。” “我想办法拿到金书铁券,或是得到皇上的默许,在辞去官职后再悄悄恢复女儿身。只要皇上不追究,这事就算是默认了。到时候让齐爷爷再安排我去给一个致仕的老官员做孙女,换个身份嫁到齐家去。只要我不常出来露面,就算跟杜锦宁长得像些,也不会有人敢往别处想。到了那时,我再把您接回京城来。” 他望着英俊成熟却仍然不肯成亲的孙子,暗叹一声:“你想怎么做,就放手去做吧。银子到帐房去支就是,我会跟那边说一声的。如果现银不够就拿咱们的铺子和田地去抵。总不能让小宁儿吃了亏去。” 目送着母亲离开,杜锦宁写了一封信,让青木送去给秦老六,自己则仍然去了庄子,继续做她的事。 郭白一听《种田记》,顾不得把点心咽下去,问道:“难道《种田记》又出新的书册了?” 他点头道:“好。到时候我会跟你说的。” 议完这事,朝臣们又为航海的事争执起来。 郭白眼眸一亮,急切地问道:“是谁?” 大宋是农业大国,大臣无论如何都得通些农事,自然知道对于种田来说,经验是何等重要的事。 被晒黑了几个色度的郭白回到城里,就被一位好友嘲笑上了:“哈哈,我看你要改名了。叫郭白不行,郭黑才最适合你。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到黑煤里滚了一圈呢。” 齐慕远这边跟齐伯昆说话,而秦六派人送给副手的一封信也到了京城——秦六去了润州,但他培养出来的副手却留在了京城,统管着潜伏在京城各位大官的后宅做下人的手下。 齐伯昆笑了起来,欣慰地看着孙子:“我家小远长大了,都能帮祖父分担事情了。” 杜锦宁的功劳很大,但成效还不是特别显著。而且杜锦宁才当官一年不到,润州的事还没做完。这时候升她的官,不合适;可不升官只奖赏些金银绸缎,意义又不大,也把这份利在千秋的功劳给看轻了。 当初受《种田记》的影响,京城里有门路买到占城稻的人,都在自己田地上种了几亩甚至十几亩的双季稻。但无一例外的,收成虽然不错,但比起只种一季的产量还是要差一些。 杜锦宁望着陈氏,正色道:“娘,明年,我就会安排你回桂省探望祖父祖母,到时候你在回京的路上,借口探望一个亲戚去往别处,然后半路上失踪。到时候秦老六会来接你去别处安顿起来。你可能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呆上一两年时间。” “你放心吧。不管你把我安顿到哪里,怎么安排,都不打紧。只要不拖你后腿,你尽管做就是。”陈氏道。 齐伯昆的提议,正合他意;他也明白齐伯昆的意思。 杜锦宁说着又补充了一句:“到时候我也会让她们表现得更出色一点。” “据说,是新科状元、现任润州同知杜锦宁。” 郭白一愣,旋即大摇其头:“这不可能。堂堂一介状元,又不缺钱,怎么会去写话本?再说,《种田记》是什么时候出的?会试之前。那位杜大人那时候紧张备考都来不及,怎么还有闲心时间和精力去写话本?” 他端起茶盏,咕咚咕咚喝了几口,一抹嘴唇指着朋友道:“你这些人,就会胡说八道。” 二合一,今天就到这里,明儿见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