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836章 封她做公主如何?(二合一) 京城里吴府里,吴证额头上搭着湿毛巾,正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旁边他的老妻从下人手里接过药碗,递到他嘴边,柔声道:“来,喝药吧。” 吴证却摆摆手,烦躁地道:“不喝。” “你这老头子。”吴老夫人瞪了他一眼,转头朝儿子使了个眼色。 吴证的儿子上前,安慰父亲道:“爹,现在已经知道高产水稻是种子出了问题,责任在杜锦宁,又不在您身上,您没必要这样着急上火。皇上是明君,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您又何必想不开,自己折磨自己呢?” “唉。”吴证叹气道,“我在工部呆了大半辈子,也算熟悉水稻的特性,怎么就跟十六岁的杜大人差这么远呢?” 从上一季知道是种子问题后,这一季在种植的时候,他们工部就倾尽所有的人力物力,使尽全身解数,想要阻止种子退化,最好让它优化到最初的亩产七石上来。却不想什么方法都用过了,这种子竟然退化到连普通的种子都不如的地步。 而“杜锦宁大人历尽千辛万苦才研究出来的高产水稻,到了工部官员手里,不光不能保持原来的产量,反而步步倒退,把高产水稻毁于一旦,弄得亩产两石都达不到”,这样的消息,不知什么时候传了出去,传得人尽皆知。 现在,全大宋的民众都知道他们工部的官员无能。 这叫吴证怎么有脸上朝? 哪怕这种可能性有万分之一,他都不能容忍。 吴证摆摆手:“别说了。不管这事是真是假,必须得让皇上知道。杜大人不光研究出了高产水稻,南方的开放路引也是他的主意。这样的人才要是去了日苯,日苯必要因此而崛起,那咱们大宋就危矣。” “安适,锦宁?”念叨着这两个字名,再想想杜锦宁那出众的容貌,化了妆后有可能变得普通;再联想到船只早不出问题晚不出问题,偏偏那时出问题,启程的时间延迟到杜锦宁失踪之后,赵晤觉得那人十有八九就是杜锦宁了。 但他又不甘心。他现在致仕了,背上的耻辱标志就得跟着他一辈子,人家一说起,就说他是因为无能才退下的。子孙都要受影响。 安适在润州时,作为琴师,只在后台弹琴,几乎不在人前露面。而且因为他容貌出众,以前又是那样的身份,杜锦宁担心他被骚扰,惹来麻烦,所以也叮嘱过他,他自己更是不喜欢露脸。 “小人刚才去采买东西。在糕点铺里听人闲聊,说杜大人恐怕是被日苯掳去了。说当日去日苯的船上,他们依稀看到过一个人特别像杜大人。” 赵晤派人去陆九渊府上查了一遍后,几乎完全认定了那叫“安适”的人就是杜锦宁。 她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她在开放路引、繁荣经济方面的高瞻远瞩,她研究出的高产水稻…… 赵晤打了个寒颤,不敢想下去。 园林那么大,就算他要散步散心,也不用出园林。 他只好称病躲在家里。谁曾想假病成了真病,现在只觉得头晕眼,浑身无力。请了太医来,太医则说他思虑太过,忧思成疾。 “齐公,怎办?”他焦躁不安地问齐伯昆,心里莫名地同情起齐慕远来。 国与国之间的船只往来,来了什么人,运了什么东西,鸿胪寺都有详细的记载,专门有人管这个事。 他完全没有想到,杜锦宁会在日苯成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日苯人。如果她嫁的是日苯皇室…… “你还病着……”吴老夫人也想劝他。 吴证儿子吓了一跳:“爹,不会这么严重吗?再说,他是大宋人,还是大宋的官员,为什么会去日苯?” 他道:“你别管那么多,赶紧给我更衣。” 赵晤便知道齐伯昆对他的提议没意见了,点头道:“也好,到时候问问杜锦宁再说。” 儿子道:“怎么会找得到?失踪这么久,怕早就……”他摇摇头,没有再说下去。 这么久以来,一直在找杜大人,就差掘地三尺了,仍找不到,大家都在猜杜锦宁当初被张家或赵家杀了,并且毁尸灭迹。现在寻找,不过是徒劳无功。 他转头吩咐吴公公:“传朕的旨意,让鸿胪寺卿彻查一查当日去日苯的船只是何时启程的,再查查当日去日苯的有哪些人员。” “只是不追究欺君之罪吗?皇上别忘了,她手上有丹书铁券,可以抵一次死罪。”齐伯昆道,“朝庭要让她继续研究高产水稻,南方的事也得咨询于她,是不是得给她一个官家的身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