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 夏日记事-《清穿物语》


    第(2/3)页

    苏州专门有做棕绷的作坊,只要告诉他们尺寸,他们就能做,做好的棕绷放在床架上就行,很方便.用棕绷不经久,过些年,棕绷就会坏,或松塌,所以,修棕绷的匠人们,回走街串巷,手持摇铃吆喝着:"坏的棕绷修伐?藤绷修伐?"定下了床的式样,也就定下了个人卧室风格.其它家具就好配了.比方说,床头柜,抽屉橱,桌椅等家具.至于用什么木头,大家知道红木类在这个时代也是价值不菲.所以,就选择了楠木,橡木.

    书房里的家具,选用了香樟木,这是为了防虫蛀.这时的纸都是有机物做的,所以很容易被蛀,所以藏书的难题就是保护书籍.

    好在中国大地上,祖祖辈辈对文化的传承有种使命感,即使在秦始皇全国范围焚书的时候,许多的书籍都得以保存了下来.保存图书,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经验.中国的祖辈们认为,保存了书籍,就是保存了文化的种子.为了文化的传承,他们还智慧的把书写文和口头文分开了.口语随着岁月流失,千变万化.而书写文几千年来相对不变.这样,只要读了书,二千年来的文章都能读懂.所变的是文体,清朝时还有古文,时文之分,时文是专指当时的八股文.

    口语和书面语分开的好处是,使文化的传承不中断.坏处呢?文化的掌握只能是少数人.

    因为他们读的东西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大关联.而且,读书的成本也很高,普通的家庭供一个读书人也确实很吃力.但是,如果读了几年书后,一般的书是看的懂的.

    而梅兰妮算自己在现代社会里读了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学,整十六年的书,可是她拿起这时代的书,真是泪流满面,字是认得一些,可是什么意思,全然不知.这种打击不是不大.在这个时代中,她就是个文盲.以至,至今她还要由三胞胎帮助扫盲.

    有了梅香的加入,使得她有了空余时间,晚上她总要抽出一个时辰学习文化.她的扫盲课本当然不会是<三字经>,<千字文>.三胞胎给她选的课本是四书,和诗词.

    其实,梅朵也在扫盲,别看梅朵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她看这个时代的书也是有障碍的.只不过她读的是农书,象,<齐民要术>这类的书.

    夏日里,工人们并没有歇夏的说法.每日都要在日头下工作.虽然华家不用管他们的饮食.

    但有一次,秦炼见工人直接喝井水.就提议,每天替他们烧些麦茶.梅兰妮同意了.每日着老乐给他们送一桶麦茶水去.但是,还是有工人直接喝井水.这是他们觉得井水阴凉.喝起来舒服.

    入夏后,梅兰妮经常叫一,二挑西瓜回家.让家里的人每天吃西瓜,当然,也不会放如井里冰着.苏州的习俗,小儿是不能吃冰冷的东西.

    金姆有一次见梅兰妮把西瓜放进井里,当即制止了.并讲了一番道理.梅兰妮很受教.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啊,怪不得,中国人口一直居世界各国的人口的首位.尽管,这片大地的战争不断,但是人口增长还是很快.这和养生理论深入民间有关.

    江南的人家决不会让孩子吃冰冷之物,说是对身体不好,一会引起拉肚子,二会影响今后的生育.这种理论对梅兰妮来说是很新奇的.后来,她把这话告诉了华家的其他人.大家都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楚濂举例,现代法国政府大力鼓励国民生育,可是生育例还是逐年降低.很多人生不出来,要靠试管帮忙,这和法国人喜欢吃冰琪淋有关.

    边峰举例,现代中国城市人的生育也比农村人生育难,和冰箱普及有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