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1985 年 11 月 15 日” 林砚念完信,地下室里一片寂静。我们都没想到,李老师还活着,更没想到她会留下地址。张磊最先反应过来,激动地拍了拍大腿:“还等什么?我们现在就去南方!” 陈曦擦了擦眼泪,笑着说:“我要带着妈妈的画,让李老师看看,妈妈一直记得她的嘱咐。” 我看着林砚手里的地图,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地址清晰可见 ——“南方古镇,青石板街 12 号”。阳光从地下室的洞口照进来,落在地图上,像是为我们照亮了新的旅程。二十八年前的探险,以为在开启校史馆时就结束了,却没想到,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一周后,我们四个坐上了去南方的火车。林砚带着那封信和地图,陈曦抱着周曼君的画,张磊背着工具箱 —— 他说怕路上有什么需要修理的,我则带着那本夹着梧桐叶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我们二十八年来的点点滴滴。 火车缓缓驶离车站,窗外的风景从城市的高楼变成了乡村的田野。林砚靠在窗边,看着外面的梧桐树,轻声说:“我总觉得像在做梦,小时候盼着找到李老师,没想到真的能实现。”“不是做梦,是我们的坚持有了结果。” 我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南方古镇。古镇的入口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青石板街” 四个字。街道两旁是白墙黑瓦的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石板路上长满了青苔,偶尔有穿着蓝布衫的老人走过,手里提着菜篮子,嘴里哼着当地的小调。 我们按照地图上的地址,找到了青石板街 12 号 —— 是一间小小的院子,院门上挂着一个木牌,写着 “砚秋画室”。院子里种着一棵梧桐树,叶子金黄,和青雨中学的梧桐树一模一样。“就是这里!” 陈曦激动地说,声音有些发颤。 林砚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院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门口,穿着灰色的对襟衫,手里拿着一支画笔,脸上布满了皱纹,却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 —— 和照片里的李砚秋老师,一模一样。 “你们是……” 老人疑惑地看着我们。林砚拿出那把铜钥匙,还有李老师写的信:“李老师,我们是青雨中学的学生,来赴您 1985 年的约定。” 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手里的画笔掉在地上,她走上前,仔细看着我们,又看了看钥匙和信,眼泪慢慢流了下来:“你们终于来了,我等了三十七年。” 我们走进院子,老人给我们倒了茶,茶碗是青花瓷的,上面画着梧桐树。“当年我离开青雨后,就来了这里,开了这间画室,教孩子们画画。” 李老师坐在我们对面,慢慢讲述着这些年的生活,“我不敢回去,怕赵建国找到我,也怕看到旧楼不在了。直到后来,我看到青雨中学校史馆的新闻,看到你们的照片,才知道我的坚持没有白费。” 陈曦把周曼君的画递到李老师面前:“李老师,这是我妈妈画的,她一直记得您,记得您的嘱咐。” 李老师接过画,手指轻轻抚摸着画面上的梧桐树,眼泪掉在画纸上:“曼君是个好孩子,当年她那么小,却那么勇敢。我对不起她,没能看着她长大。” “您没有对不起她,” 林砚说,“是您教会了我们坚持,教会了我们守护。现在青雨中学的学生,都知道您的故事,都以您为荣。” 李老师点了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相册,里面全是她这些年画的画 —— 有古镇的风景,有孩子们的笑脸,还有很多梧桐树,每一幅都和《青雨秋景》一样,充满了温暖。 我们在古镇待了三天,每天都和李老师在一起。她带我们逛古镇的集市,给我们讲当地的风俗,还教我们画梧桐树。临走那天,李老师送给我们每人一幅画,画的都是青雨中学的旧楼和梧桐树。“我明年春天,想回青雨看看。” 李老师站在院门口,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期待,“看看旧楼,看看校史馆,看看那些我守护的孩子们。” “我们等您!”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火车开动的时候,我们从车窗里看到李老师站在青石板街上,挥着手,梧桐树的叶子落在她的肩上,像一场温柔的告别。 2003 年的春天,青雨中学的梧桐树抽出了新的嫩芽。李老师如约回到了青雨,我们四个也回来了 —— 林砚从国外回来,她这些年一直在研究校史;陈曦带着博物馆的团队,来给校史馆补充新的展品;张磊依旧是后勤主任,把旧楼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则带着新出版的《青雨中学探险笔记》,里面记录了我们从探险到重逢的全部故事。 李老师走进校史馆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感动。展台上的实验报告、笔记本、铜钥匙,还有那张 1985 年的集体照,都被精心保护着。“没想到,我的东西会在这里,被这么多人看到。” 她走到展台前,轻轻抚摸着当年的实验报告,声音有些哽咽。 校长特意为李老师举办了一场 “青雨精神传承会”,全校的师生都来了。李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述着 1985 年的故事,讲述着她对旧楼的守护,对青雨的热爱。台下的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很多人都哭了。“青雨的根,不是旧楼,不是时间胶囊,而是你们 —— 一代又一代的青雨人,对学校的热爱,对历史的尊重。” 李老师的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传承会结束后,我们带着李老师去了地下室。暗门已经被重新修复,时间胶囊被放在校史馆的展柜里,供学生们参观。“当年我藏在这里的时候,从来没想过,三十多年后,会有这么多人来守护它。” 李老师看着地下室的墙面,笑着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