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吴春林从沙瑞金办公室出来后,心中那块悬着的巨石算是落了地,脚步都轻快了几分。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略作沉吟,便拿起保密电话,拨通了京州市委组织部长陆海平的号码。 电话响了几声才被接起,传来陆海平略显紧张的声音:“吴部长!” “海平啊,”吴春林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与温和,听不出丝毫刚刚经历过高层面谈的波澜,“光明区区委办主任的人选,你们市委那边有初步意向了吗?” 陆海平心里一紧,知道正题来了,连忙答道:“李书记之前确实有过指示,也推荐了合适的人选。我们组织部也按照程序进行了初步摸底和考察。”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吴部长,您看……我们是不是可以按程序上报了?” 吴春林在电话那头轻轻“嗯”了一声,不置可否,反而问道:“达康同志推荐的是哪位同志啊?” 陆海平报出了一个名字,正是李达康的心腹,一位在市政府办公厅任职,与光明区项目多有交集的干部。 “哦,这位同志啊……”吴春林拉长了语调,仿佛在记忆中搜寻此人的信息,“资历倒是够了。不过,海平啊,瑞金书记刚才专门找我谈了光明区的问题,强调了省委对这个班子配备的高度重视。指示我们,一定要拓宽选人视野,把最合适、最能胜任的同志放到这个关键岗位上。” 陆海平屏住呼吸,仔细品味着吴春林话语里的每一个字。 “这样,”吴春林做出了指示,“你们京州市委组织部,按照差额考察的要求,除了达康同志推荐的这位,再另外遴选两到三位符合条件的同志,一起形成一份初步建议人选名单,正式报备到省委组织部来。记住,要体现出‘广泛酝酿’和‘审慎选择’的态度,材料要扎实,情况要摸透。” 陆海平瞬间就明白了。这是要“掺沙子”,用看似合规的“差额”来稀释李达康人选的浓度,为后续的拖延制造空间。“另外遴选”的,自然不会是李达康属意的人,甚至可能只是陪跑的“背景板”。 “是,吴部长,我明白了!”陆海平心领神会,“我们立刻按照您的要求完善方案,尽快将名单和初步考察材料报上去。” “好,抓紧办吧。”吴春林淡淡地说了一句,便挂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的忙音,陆海平长长舒了口气,擦了擦额角并不存在的冷汗。吴春林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拖!而且是要在程序框架内,让人挑不出毛病的拖。他不敢怠慢,立刻召集亲信手下,连夜“赶制”了一份包含李达康推荐人选以及另外两名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背景都明显逊色一筹的候选人名单,并附上了一份格式规范、措辞严谨的请示报告,在第二天一早就派人紧急送往了省委组织部。 报告送上去的当天下午,李达康的电话就直接打到了陆海平的办公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