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地外探索-《末日冰原之大道唯一》
第(1/3)页
时间的流逝中,孙悟空慢慢把探索地外生命的一些事情也告诉了华枫,尽管这似乎对眼前的事没有什么影响,但华枫自从确定了他的身份也就不再怀疑孙悟空的目的。他相信,齐天大圣是不会害自己的。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核糖核酸(RNA)的一种基本成分漂浮在银河系一大片恒星形成区域的炙热而紧密的核中。这些分子有可能在行星上形成与生命有关的物质,也就意味着宇宙中的许多角落其实已经撒满了生命进化的种子。
关于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我们是孤独的吗?我们为什么出现在地球上?——至今依然没有答案。各种线索纷至沓来,然而却总让人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在过去的10年里,天文学家在陨星、甚至在太空中发现了有机分子。但是在围绕新恒星运转的尘埃和气体云中并没有找到这些物质,而那里正是可能产生行星的地方。
如今,一项新的发现让天文学家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利用法国的IRAN射电蝶形卫星天线阵列,由欧洲天文学家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距离地球约26000光年的名为G31.41+0.31的恒星形成区域中发现了乙二醇醛——一种构成核糖的单糖,而核糖恰好是RNA的组成部分。这些乙二醇醛位于由尘埃和气体形成的凝结盘的内核中。研究人员认为,新发现的糖分子显然是由一氧化碳分子和尘埃微粒之间的简单反应形成的。
这一发现对于解释有关存在的两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首先,G31.41+0.31远离银河系的辐射中心,因此一旦任何生物学过程在这里起步,它们便有可能继续发展下去。其次,参与该项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Se
e
a Viti表示,G31.41+0.31云团中丰富的乙二醇醛意味着这种分子“普遍存在于形成恒星的区域”。这也就暗示着无论恒星和行星在哪里形成,有机分子的基本成分便也会在那里聚集。
或许如此,但德国波恩市马普学会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射电天文学家Ka
l Me
te
认为,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够发现生命的形成过程。他解释或,以人类生活的地球为例,“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复杂的星际分子在地球最初形成的动荡过程中幸存下来”。
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市美国宇航局(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天体生物学家Michael Mumma表示,这些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可能是在行星形成之后才到达那里的。例如,乙二醇醛所处的恒星形成区域最终有可能会变成彗星。Mumma指出,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彗星或许能够将糖分子送到年轻的行星上。
截止2013年,限于科学水平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地外生命的研究途径尚比较有限。其中之一是将实验仪器送入其它行星,但这种方法有局限,无法大量开展。还有一种想法是,假设宇宙中存在具备相同或超过我们这样水平的智能生物,通过电波与其联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