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059】六娃入学-《带着超市回五零》
第(2/3)页
按照早饭二两,午饭三两,晚饭二两来计算,每天七两,一周六天,准备四斤二两应该是最少的量了。
(ps:经读者【泥上】提醒,1995年5月1日之前工作单位都是六天工作制,5月1日之后是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四十个小时,但是我没能查到学校一周到底上几天课,暂时也按照六天来计算)
曾家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吃饱,就给他们每人准备五斤,六个孩子一星期六天,也就是三十斤。
这些粮食装在六个布袋子上,曾奶奶特地在那上面写了六个孩子的名字。
粮食统一交给学校保管,至于你说这些粮食会不会按时按量的分发到孩子们的口里,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上学不易的年代,老师很珍视每一个孩子,绝对不会在这上面贪墨孩子们的口粮。
条件困难的地方,有些老师还自愿贴补孩子们,所以这个年代人心朴实且善良,当老师的更加心善,绝对不会做出这等丢人现眼的事。
曾尛跟着叔叔婶婶领着孩子们一起推着借来的架子车,一路浩浩荡荡的往学校走。
他们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书包里装着铅笔盒和崭新的作业本,每个孩子一套。
由于曾尛给孩子们做了衣服,婶婶们找来的碎布又做了书包,所以叔叔们就跑到供销社给孩子们添置了作业本和文具盒,这个年代的文具盒还是那种可以往右抽开的木盒子,盒子上刷着漆,画着这个年代的画,卖价5毛钱呢!
一根铅笔2分钱、两个本子5分钱、橡皮1分钱,一套要5毛8分钱,六套的话,三块四毛八分钱,奢侈(价格为虚构)。
(有读者认为这个年代不应该用铅笔盒,但我认为学习要有仪式感,况且曾家现在也不缺这几毛钱,一个木制的铅笔盒能用很多年,有了铅笔盒才能更好的保护铅笔橡皮,不容易折断,甚至摸黑其他书本,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不要在这上面较真了,累o(╯□╰)o)
这些她空间都有,但是不符合年代特征,就不拿出来惹是生非了。
对比后世的纸张,这个年代的纸连后世最次的纸都不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