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内史腾说完,拧着脖子,寸步不让地盯着赵郢。这几日,因为要大规模进行军中换装的事,把他给愁得一连数日都没睡好了,就连嘴角都起了燎泡。 看着一脸疲惫,连鬓角的银丝都多了几分的内史腾,赵郢一点生气的念头都起不来,没办法,这样全心全力地为朝廷操持的大臣,到哪里去找? 亲自起身,走到内史腾面前,给内史腾满上一杯热茶。 “内史言重了,何至于此……” 赵郢笑容满面。 “您所担忧的,我都有所考虑,虽然有些困难,但置换装备,也可以为朝廷节余出大量的铜矿……” 内史腾不说话,就直直地看着他,一副你是不是看我傻的表情。 赵郢:…… 他顿时就讲不下去了。 虽然用铁质武器,置换青铜武器,是大势所趋,好处也肉眼可见,但对结余铜矿,其实真的没多大用处。 因为,就算是置换了,那些成品的青铜武器,也没办法直接熔铸成铜钱。 在打造这些武器的时候,为了保证这些青铜武器的耐久性和坚韧锋利的特性,大秦的工匠们,既有创造性地加入了其他一些微量的金属,技艺之精湛,哪怕是以后世的工艺,也不得惊叹连连。一些出土的青铜宝剑,虽然时隔上千年,依然光亮如新。 想要把其中的铜回收利用,难度系数可想而知。 唯一的好处,大概是就是后续,不用再利用青铜锻造武器了。 见赵郢哑火了,内史腾这才放缓语气,深施一礼,语气诚恳地道。 “殿下欲建功立业,大展身手的心思,老臣理解,也愿意鼎力相助,但置换装备,宜缓而不宜急,与其如此,不妨徐徐图之……” 说到这里,内史腾把目光投向一旁垂手而立的张良。 结果,张良眼观鼻,鼻观心,就跟没看到似的,他只能叹了一口气,收回目光,接着道。 “更何况,我大秦如今威服四夷,如今,北至于漠北,东至于大海,南至于象郡桂林之地,往西,则直达于阿赖山下,环顾于四野,再无刀兵之危,战乱之忧,秦横刀再怎么锋利坚韧,也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殿下急着置换,耗费大量钱粮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说到底,还是一个钱粮的问题! 没钱! 赵郢张了张嘴,没能接话。 因为,这个时代,农耕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天,后世那些通过开设工坊,大兴土木,进行基础建设的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增加百姓收入的做法,根本行不通。 种地的人都不够,哪来做工的人。 故而,历代王朝的士大夫,都对大兴土木极为敏感,都要反复陈述轻徭薄役,与民休息的道理,历代王朝,即便是那些再混账的君王,也知道要大力鼓励农桑,把商人的地位放在四农的末尾,从未动摇。 目的,就是把人留在土地上,安心的种粮食,保证最基本的生存资料。 赵郢想了想,决定换个思路。 “内史觉得,东海君此次出海,是赚了,还是赔了……” 内史腾不明白赵郢的意思,但还是实事求是地点了点头。 “自然是赚了的,若不是有东海君从海外送回来的财货,微臣这里,恐怕早就难以为续了……” 自从第一笔白银送达咸阳之后,几乎每隔一段时日,就会有船只从海上来,送来一批白银,以及大量其他关中不太常见的物产。 这让朝中大臣无不振奋。 当初因为公子高率军出海,为始皇帝求取长生不老药带而带来的非议一扫而空。 而今,自上而下,都是对这件事,都是一边倒的赞许声。 赵郢笑道。 “钱财短缺,解决之道,无外乎开源节流。内史当知道,其实节流是节不出多少的,勒紧裤腰带才能省出多少钱,真要想彻底解决财政短缺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开源——大秦之外,也并非全然都是土地贫瘠之地……” 内史腾闻言,不由眼神一凛。 “殿下,国虽大,好战必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