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学生们露出了认同的表情,他们这代人,自从出生之日开始,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都要接受严寒的考验,哪怕因为时间的问题,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北海地区的天气,但是这终究只是“适应”,想过的想法现在这样舒服几乎不可能。 “因为天气严寒的原因,所以我们的住所也和汉国其他地方不一样,这张图是金山的郊区……” “刷”的一下,又一张图被挂了上去,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是一个江南风格的庭院,庭院前是一个小孩和一条围着他欢快转圈的汉州牧羊犬,让很多至今都还没有离开过鲜卑的同学大为“惊讶”,虽然他们已经在书本里见过“金山市”,也见过历史上的“金山饭店”,“金山大桥”,但是金山到底怎么样,其实他们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 毕竟这个时候不是后世那种信息高度发达,一个视频,随便一个转载,全世界都可以知道的时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金山,乃至西京,就像是梦幻里的城市,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甚至在很多人心中,一直把去西京,去金山,当做毕生的梦想,是一个必须要实现的东西。 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突然一副这么清晰,好似油画一样的图片,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才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了“气温”的直接差距。 最起码在他们这里,带庭院房子,更多的都是在乡村,哪怕手郊区都很难看见,因为他们必须要考虑到“取暖”的问题。 (此时鲜卑地区,通常使用煤炭供暖,也就是所谓的烧锅炉,这种锅炉产生的热气,需要靠铁管散发,而如果每家每户都单独铺设取暖管,修建锅炉房,其成本一般人家根本承担不起,光是普通取暖工的工资,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都比普通人要高百分之十五,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所有人集中在一种大概不超过八层的中型楼房里,是最优点解决办法,这种房子因为是北海地区第一个建造,所以又叫北海楼,暖房。) 而在汉国本土,除了类似北部地区,其他地方,其实都只需用“煤炉”或“西式壁炉”简单取暖就可以。 而西海岸地区这种温暖地带,完全不需要为取暖而发愁,因为根本没有多少冬天,就算因为北部寒流而气温降低,但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这和只要不取暖就得冻死人的鲜卑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 “从这幅图就可以看出我们和本土之间的差距。”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我们鲜卑自己的优势,最起码当地储量惊人的各类矿产,已经把我们送进了工业化这个全世界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够达到的领域。” 王老师自豪的将棍子放在了桌上,随后走下了讲台。 “这位同学,伱来说一下,什么才是鲜卑的未来。” “啊……” 本来还好好画画的周亚夫感受自己肩膀上的压力时,整个人都懵了。 “老师……” “我觉得是人才,而不是那些矿产!!” 周亚夫其实根本就不知道矿产在哪里,更多工业没有任何兴趣,所以干脆把话题绕到了他最熟悉的文科领域。 “哦,说说看,为什么是人才。” 眼皮向下暼了一眼那个“乌龟吃鱼图”,王老师不动声色背着手,在周围转了起来。 “这矿产什么的,农业什么的,前几天都说腻了,我就觉得这些都是皮毛,所谓矿,不过是拿机器,用人工挖出来,然后再送到工厂提炼,最后加工出产品,这些其实都只是表面……” “真实情况是,我们,就是我们这群生活在北海,出生在山城的学生,我们才是未来,如果没有我们,下一代是不是没有人了,机器是不是没有人会修了,设备是不是没有人维护升级了,科技是不是没有人创新了??” 周亚文经常写散文诗,脑子转的很快,一下子就把所有人“忽悠”上路了。 “所以要我说,工业,是我们强大且灵活的躯干,只有持之以恒的培养人才,培养心向鲜卑发展的好少年,才是我们北海,我们鲜卑,走向光辉的开始!!” “青年人,是草原年轻的雄狮,是未来的霸主,是人世间的第一束光,只有青年人强大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才会强大,少年强,国恒强!!” “谢谢大家!!” 周亚文“习惯性”的向四周鞠躬。 “啪啪啪!!” 热烈的掌声在巨大的教室内响起,久久不愿停息。 很多学生都面带潮红,手都拍红了,也不愿意停下来,周亚文刚刚说的那些有关“青年”句句说进了他们心坎里。 相比于王老师每天枯燥的教学,动不动就抽查提问,搞一大堆记不住的工业数据。 周亚文这种“慷慨激昂”,打鸡血式的演讲,才更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帝国的热爱。 “你叫什么名字??” “周亚文!!” 周亚文昂首挺胸的看着对面的王老师。 “演讲不错,来,上来帮我列一下,我们一栋北海楼,一天需要消耗多少煤炭,一栋楼一个月需要的花销是多少……” “对了,你既然说青年是我们的未来,那么就请你这个青年告诉我们,如果鲜卑铁路线断了,敌人包围了北海,我们该如何生存下去,并抵抗住敌人??” 王老师目光“单纯”的看着这个“很适合当官”的年轻学生,面露微笑的看着对方。 “啊……” 本来还在接受“欢呼”的周亚文听到这里,人直接傻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