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皇帝的高科技-《百工匠心》


    第(2/3)页

    曲峰笑道:“原本以为进来后能接触到大量艺术精品,自己的艺术修养能得到很大提升。但每天的工作中,见的最多的却是自己不太欣赏的一类器物——清宫留下的装饰繁复的木制品。”

    “最初对这种工匠式的东西是反感,好像是在不厌其烦地做一个东西,比如说密,能达到密不透风。这样的东西让人觉得技术真好,但格调不高。”

    “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还记得自己手头走的第一件文物是1.5米高的清代木制佛塔,我只负责补配塔檐上缺损的龙头,拇指大小的龙头,一模一样的,老师傅要求严格,雕了15个,花了1个半月。”

    “第二件是清代的文渊阁十二围屏。其中一扇破损很严重,只剩下诗词屏心,下半部分的三块雕龙版都缺损了,需要补全。我领到一块方形的小雕龙版,另一位老师傅刘师傅,负责补全一块圆形的大团龙雕龙版。”

    “当时想自己科班出身,一小块透雕单体龙也没什么难的,一边雕还一边自我陶醉。等雕到八成的时候,去看刘师傅的团龙,发现不太对,人家的就是生动,相比而言自己的就看着挺刻板。”

    “老师傅扔下一句话:你这龙,身子上的曲线的感觉,不顺畅,没有劲。”

    众人哈哈大笑,大家都是手艺人,虽然不是同领域,但手感都是相同的。所表现的这种东西的美感,恰恰是隐藏在技术细节里,同样是刻一道线,你没有体会,就是照猫画虎,大概差不多,但没有生气。如果你真正体会到这条线,你能知道它从起来到收,这中间轨迹、力度和律动的变化。

    曲峰站起身,从工作台拿起一个佛头,展示道:“我的爱好是刻佛头,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很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上手以后才知道。”

    “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

    “这点我同意!”闵俊生深有感触道:“我在闲暇时会弹琴制琴,这和我本来的漆器专业不相关。但进入故宫后,接触的大量漆器文物都是古琴等乐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