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强国之路-《三国大教皇》


    第(2/3)页

    “陛下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持续了半个多时辰之久,人们才按耐住兴奋的心情。

    栾奕打开包厢的纱帘向满脸期待的百姓们挥手致意,“华夏万岁,帝国万岁!”说完,率先一步在亲卫护卫下离场。

    接着,蔡琰又走上了前台,向意犹未尽的百姓们报知了一则好消息。帝国大剧场将于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每个礼拜日都会上演一次《霓裳羽衣》,没有听够或者没听过的人还可购票来听。如果今年错过了也不打紧,明年开春《霓裳羽衣》还会再次登录帝国大剧院的舞台。此外,《霓裳羽衣》三月时限一过,帝国大剧院将会上演教皇陛下亲自编写的曲目,曲子的名字叫做《梁山伯与祝英台》,敬请期待。

    一听《霓裳羽衣》还会连演,而且三个月还会上演由教皇亲自编写的乐曲,满场观众无不眼中放光。

    当然,最为兴奋的还是那些包厢的拥有者,因为这意味着他们的包厢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每周都能听到这么好曲,这么好的戏,花再多钱也值了。

    《霓裳羽衣》首演大获成功,其意义可谓划时代的。它不单单东西音乐融合的代表,更开创了歌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并为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的帝国百姓奉上了新的趣味点和谈资。

    诚然,帝国大剧院昂贵的票价使得占据帝国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无法消受这种高雅的艺术。但是别忘了,资本总会流向那些新颖的有价值的事务。

    就像歌剧。很多民间资本势力在见证了歌剧的唯美之后,立刻意识到其中蕴含的价值。于是一个个小型剧院在各州各县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它们有的模仿帝国大剧院的装潢,并邀请在地方上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编曲作歌;有的则只是在晴日里围上布扯的围栏,搭个舞台,让乐队弹琴唱曲;还有的酒馆,在原有的相声、评书基础上,请上两个乐师,邀上两个歌姬,吹吹打打也跟着凑热闹……不一而足。

    但不管怎么样,帝国的音乐、舞蹈、歌唱事业在帝国大剧院的引领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康庄大道。

    正所谓文体不分家,文艺不如发展的快车道,体育自然不能落下。所以,在帝国大剧院正式投入运行之后,栾奕将目光投降了位于大剧院东南方向的帝国竞技场,并于同年发布了帝国户部将要主办圣母杯帝国蹴鞠赛的消息。

    由于这是帝国第一举办大型竞技体育比赛,为避免缺乏经验出现管理方面的问题。栾奕将第一届蹴鞠比赛的参赛范围限制在司州长安、洛阳一带,待日后有了经验再将其他州郡拉到杯赛中来,甚至陆续可以让其他属国也加入帝国的蹴鞠杯赛,甚至开办专门的蹴鞠世界杯赛。

    前世,作为一个伪球迷,栾奕对中国男足甚是失望。今世,无论是场地还是规则都由帝国来定,他就不信华夏民族的蹴鞠不能在世界上称王称霸。

    在帝国,蹴鞠作为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体育娱乐活动,很早以前便深受帝国百姓欢迎。特别最近几年,随着栾奕将五人制蹴鞠比赛引入军中,这一规则也相继在民间活跃起来,在帝国各州熏陶出了一大批蹴鞠爱好者,乡里之间常有小型蹴鞠竞技活动,很多富商、门阀家里就幕养着自己的蹴鞠队伍,也有百姓与伙伴组成的业余组合。

    以栾奕为例,手下就有两支直属蹴鞠小队,一支乃是帝国皇家蹴鞠队,其成员都是栾奕身边的亲兵,是在栾奕支持下成立的半职业球队。他们平日里除了朝廷发的军饷,栾奕还会队员们多发一部分补助,作为球员的赏银,他们平日则在执勤之余多抽出一个半时辰训练球技,训练的地点就在教皇宫后花园的校场。

    栾奕手下的另一只球队是栾家商会蹴鞠队,成员乃是他旗下商会里的工匠或者劳力。他们平日下了工闲来无事,便会在厂区的空地上踢上一阵,踢得久了就组建起球队跟洛阳厂区其他作坊里的蹴鞠爱好者切磋,且胜场远远多于负场,自此在洛阳声名鹊起,连栾奕都闻知了他们的大名。遂既给他们注入一笔资金供他们训练,将其发展成栾家商会幕养的职业球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