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命运的转折点-《大隐尘世间》
第(2/3)页
全国各地分配方式不同。春秋两季工分低,夏季工分高。
根据劳动体消耗体力的不同和性别不同具体分配。
春秋两季,一个成年男性劳动力每天赚9-11工分。夏季每天赚11-13个工分。女性成年劳动力要比男性少2分。临时性工作根据劳动的时间长短、消耗体能的大小分配。
入冬前,折算10个工分为“一工”,折合人民币5-6毛钱。工分赚得越多,到年底分的就越多。挣的少分的也少。
对于一家九口人的大家庭来讲,所分配的口粮根本无法维持一年。
在母亲留校成为了一名初中教师之后,上一天课可以得到10分,比姥爷还多1分,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对家庭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但是,工分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不值钱,在母亲的身上得到了验证,老师这个职业的工分最终降到了2分/天,直到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这就如同老百姓买房子,房价1000元/平米的时候,普通百姓家庭平均收入约500-600元/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房子涨到20000元/平米的时候,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平均收入约8000-10000元。所以,普通老百姓想要靠固定工资买房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那个年代,由于人口数量多的原因,家里还是有些青黄不接的。但孩子们长大终归能帮父母分担一些。
后来,在三姨介绍下,母亲阴差阳错的嫁给了父亲。为什么是阴差阳错?因为结婚那天便是母亲命运转折点的开始,也记载着母亲悲痛和伤心的血泪史。
母亲每每提起泪如雨下。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留下来的人生四大喜事。无论哪件都是满满的喜悦之情,必然伴随着开心、快乐和幸福。
洞房花烛夜更不用说,亘古以来都是男男女女一生中最为美好的回忆。
对于母亲来说恰恰相反,是她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更是一辈子痛楚的开始。
在旧社会,这里说旧社会可能有一点不准确。虽然不准确,说明问题足矣。姑且将之暂时定义为改革开放前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影响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之一。
母亲从未享受似恋爱男女你侬我侬般缠绵悱恻、浓情蜜意。就如当时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见面就可以订婚、结婚、洞房。用当时比较粗鄙的一句话讲,“只要关上灯,和谁睡不是一样?”
可是,真的一样吗?
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那个时期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山盟海誓,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不过千万不要忘记,电视剧大多都是商业化之后的产物,提高收视率,提高流量,赚取利润才是其最终目的,所有的桥段也只是博人眼球的筹码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