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拍给观众看的-《从资本到文娱》


    第(2/3)页

    每隔两年就默许冯导任性一回,拍一部八成要扑街的文艺情怀电影,接着再拍一部商业电影,替华宜把亏本的钱都赚回来。

    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非诚2、一九四二、私人订制、我不是潘金莲,这么多年冯导一直都是这个套路。

    这也就是冯晓刚了,换做其他人敢这么干,华宜一分钱都不会投进去。

    这些都是华国电影市场做大之后的事情了,与之相反的是,在当下这个时代,蝴蝶效应这种偏向商业片风格的电影,能够拿到投资都算是万幸了。

    当前华国电影界还是以文艺片为主,这方面的保守势力太强大了。

    圈子的风气推动着电影一直以来都向着艺术品而不是商品发展,导演们只想要拿奖,讨好那些大部分口味清奇的评委们,根本不愿意···甚至是不屑于去领会领会老百姓们到底爱看什么。

    大导演当然可以拍艺术片也可以拍商业片,但是他们往往端着自己的逼格,只愿意拍出自己心中所谓的艺术,把很多电影愣是拍成了自嗨的产物。

    结果就是除了他们自己,很少有人愿意多看一眼,市场更是完全不接受。

    就比如姜纹的早期作品《鬼子来了》。

    有没有艺术深度?

    绝对有!

    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以及金棕榈奖提名;2002年岛国每日电影奖摘得最佳外国语电影桂冠。

    那么有没有票房?

    连上映都没做到,还谈什么票房。

    在内地一直都是禁片,直到后来才被解禁,可以在视频网站上观看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真正知道这部电影的华国人有多少?

    看过的更是凤毛菱角。

    这部电影除了能让姜纹导演自嗨一下,让那些小众到不能再小众的文艺片爱好者欣喜一下,向世界展示了一下抗岛国时期华国农民的思想浅度之外。

    还创造过任何价值吗?

    对华国电影界起到过正面的作用吗?

    倒是让那些稍微有点才华的小导演和新人演员们,都冲着艺术大师的成就去了,没有人愿意去拍商业片、类型片。

    剩下一堆刚刚过及格线的导演,拍出来的电影能不扑街吗?华国电影票房能不被好莱坞大片占领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