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市场化的口子-《从资本到文娱》


    第(2/3)页

    反省社会、反省人性的电影不是说不好,可是总不能只让观众们感同身受反思自我,不让人放松放松调剂一下生活吧。

    大部分人平时上班上学就已经够心累的了,社会上每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就已经够憋屈的了。

    看个电影无非就是想忘掉现实,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为大脑寻找一片休憩的空地。

    一场电影下来非要让人感受到人间疾苦、生活不易,上天不公、社会无良,那人家又何必去看你的电影,全世界每天还不都是这个样子。

    冯晓刚成功开了一道口子,只是这道口子太小,容得下喜剧片,容不下商业片。

    而且他自己也看不起这种类型的电影,一心想往“深度”发展,拍出来完全就是为了替华宜挣钱罢了。

    华国电影直到张亿谋的《英雄》出世,才开始走向真正的市场化,也就是所谓的大片时代。

    原本细缝一样的小口子,在国师的蛮力冲击之下,直接被全部撕烂了。

    仅凭这一点,张亿谋就是伟大的,他对华国电影产业的推动几乎是无人能及的。

    很难想像一个在原本领域已经被称为大师的张亿谋,竟然会倒戈拍出《英雄》这样的纯商业电影。

    在国内究竟会承受怎样的谩骂和抨击,下决定的时候他就已经预料到了吧?

    国师,国师,他为国产电影走过先路还算少吗?

    国产电影市场化从《英雄》开始,不过现在凭空多出来一个《蝴蝶效应》,同样是商业片,就影响力而言肯定远比不上《英雄》,可在冯导的基础上撕开一道中等口子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理应承受的抨击是绝对不会少的。

    传统媒体上,包括报纸、电影杂志、电视等,各大专业影评人对《蝴蝶效应》的差评扑面而来,主要都集中在没有体现人文精神,和现实脱节,内容痴人做梦,精神层面空洞,没有社会价值这几个方面。

    许多老一辈的电影人也纷纷发声,指责《蝴蝶效应》的主创不懂电影更不懂社会,这种电影拿出去评奖,就是一个笑话,完全在丢华国电影的脸。

    其中就有一位刚刚出名的导演加入了批斗场——贾樟科。

    贾樟科目前拍出了《小武》和《站台》两部电影,分别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在文艺圈的名头已经不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