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不管赵煦是真的思想开放、眼光长远,或者是他根本没当回事,既然他同意了,杨怀仁才敢在剿匪中试验他的新火器。 从黄公公的表情里,杨怀仁也猜到了些什么。 他要出征去打交趾,自然会大规模的试验火器在战争中的实际效果如何,之前又在每月给皇帝的密报中提起了这件事。 皇帝的回复中说大胆尝试小心求证,但短短八个字,似乎也透露出他内心里的一些担忧。 他还信得过杨怀仁,所以肯让他去尝试,但毕竟杨怀仁身边还有个辽国的安国公主,赵煦也必须为自己的安全作出应有的考虑和防备。 这么一想,杨怀仁忽然明白赵煦为什么大张旗鼓的派来了那么多太监宫女去杨家,又匆匆派了监军和皇族的子弟们去武德军中当兵了。 这种全方位的对杨怀仁和武德军的监视,杨怀仁倒不在意,反而如果皇帝装出一副很信任他的样子来,他才担心皇帝对他有所忌惮了。 既然有那么多皇帝和朝廷的眼线注视着,那么杨怀仁就没必要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去展示火器的威力,让他们详细汇报回去好了。 不管皇帝和朝廷觉得火器应该禁止还是应该在军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那都不是杨怀仁能决定的事情,他能做的,也只是管好自己而已。 见官吴大人搜遍了脑袋瓜子也没想起来是哪位先贤圣人说过那些话,但他倒是认可杨怀仁说的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他这种一步步从基层爬上来的官员,很能体会这些最平常无奇,却又经过了事实检验过的饿真理。 杨怀仁反复黄大银去准备,然后带着吴监军和黄公公来到一片校场。 这片校场和普通的校场不同,不是用来跑马的,也不能用来训练步兵的军阵战术。 校场的设置很奇怪,四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壕坑,中间是一些各种材料砌起来的墙,有土坯的,也有青砖的,还有青石的,一道道的突兀的出现在校场上,显得非常奇怪。 杨怀仁带领监军和众将来到一处壕坑里,吴监军和黄公公四处看看,还是没明白些壕坑是干吗用的。 杨怀仁笑着给他们释疑,“因为火器的威力非常大,所以在试验的时候,要保证观察着的安全,如果在平地上观看,要保持起码一百步的距离才能算安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