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十八章东林党的另一面(求推荐票和收藏) 东林党人在明朝末年的政治活动,经历了神宗万历、熹宗天启和思宗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 东林党由于没有固定的章程和严密的组织,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主张,往往是通过个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概括起来,大致是: 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 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 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此时,东林党中也的确出了不少铮铮铁骨。比如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东林党六君子”。 其中最出名的是杨涟,说一句正人君子都不足以形容,当真傲如腊梅。 杨涟(1571~1625),字文孺,号大洪,明代湖广应山(今属湖北广水)人。 明代晚期著名大臣、谏官、东林党人、政治家,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进士。 初任常熟知县,举全国廉吏第一,入朝任给事中。 明神宗病危,力主太子进宫服侍皇帝。明光宗即位,极力反对郑贵妃求封皇太后。 光宗病重,召见大臣,他不属大臣,亦在召见之列,临危顾命; 光宗逝世,李选侍居乾清宫挟太子欲把持朝政,他说服朝臣,挺身而出。 杨涟闯进乾清宫,拥太子即位,并逼李选侍移出乾清宫,安定了朝局,升兵科都给事中。 天启五年(公元1625 年)任左副都御史,因弹动魏忠贤24大罪,被诬陷,惨死狱中; 后平反昭雪,谥号“忠烈”;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杨涟被害之后,魏忠贤及其党羽为了毁灭罪证,下令狱中人员仔细搜查杨涟随身之物; 一牢头在搜检杨涟的枕头时发现了这份杨涟临刑之前书写的血书,他如获至宝,欲将其拿去请赏。 但在仔细阅读了这份血书之后,被杨涟的浩然正气所感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