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要兵何难-《万域大能》


    第(1/3)页

    正在李木豪、九亩等人考虑该如何促进工业和商业,而不是拔苗助长之时,那年已经冲着糜竺深鞠一躬,说:“商业需子仲兄费心了!”

    糜竺慌忙摆手:“不敢当,此乃吾份内之事,那年兄弟请直言为兄该如何行事。”

    那年说:“商者,互利也,就是要做到互通有无,北海、下邳之间的商业你们已经很成熟了,我就不用班门弄斧了,我想建议的是城乡之间的商业发展,比如说教导村民加工鱼干、干草药、硝制皮革等等,然后再行收购,或者直接用城里生产的农具、种子进行交换,这种商业既可利民,又可赢利!”

    糜竺眼前一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兄懂了,这就组织人手去办!”

    那年又转身冲着诸葛亮一拜,诸葛亮一惊,工业和商业和他有什么关系?

    那年开口:“机关格物之道,常被人视为奇技赢巧之术,难登大雅之堂,实则谬误也!机关之道,关乎民生,实则国之重器也!”

    诸葛亮聪明绝顶,他立刻明白了,他说:“那年先生想说的是那个工学院吧?”

    那年笑着点点头。

    诸葛亮好奇地说:“吾虽好机关之巧,不过兴之所为,常人都曰此为小道也,先生何言此为国之重器焉?”

    那年引导着诸葛亮的思路:“格物之道,既可利军,也可利民,咱们先谈谈利民之法,比如耕牛量少,如何提高犁之效率?河道水深,如何引水上岸?鱼群易惊,如何引鱼入网?以此类推,这些机关之巧如若发明,加这推广,民富而国强,岂不是国之重器乎?”

    诸葛亮猛然觉醒,他长身而起,双手作揖,口中叹曰:“先生大才,亮不及也!”

    那年反倒不好意思了,被三国第一谋士这么夸奖,他都有些脸红,这都是后人的智慧,他只不过提醒一下罢了。

    出奇的是李木豪和九亩这次没有嘲笑那年,虽然那年的提议只是后人智慧,但那年能如此清醒的认识到想要改善民生还需提高生产力,这一点就比他们强了。

    红云也看出了她和那年的差距,红云提议设立“工学院”,主要的初衷一方面是想请黄月英出山、让行政会议多个女性;另一方面也只是想设计一些战争器械罢了。

    而将工学院的重心倾向民生,重点设计农用机械等,那年的这个思路就比她的境界高了。

    最后那年总结:“如果我们能从赋税、徭役、兵役、农业、渔业、商业和制造业方面入手,制定出促进民生的办法,造福百姓,则我们青徐二州一定能成为真正的富庶之地,强大而昌盛!”

    这一番话说完,众人看向那年的眼神已经大不相同。

    郭维和太史慈充满感激之情,而且如果不是已经拜为异姓兄弟,这两人也许就是立刻拜倒,奉那年为主公了。

    诸葛亮也是一脸震惊,然后他默默地轻摇羽扇,陷入了沉思,也许此次之后,他就会主动申请转正,希望给予自己一官半职吧,就是不知道他的官位有没有他老婆大,因为黄月英听闻此次会议的内容之后,肯定会接受“工学院”院长一职。

    至于李木豪、红云和九亩三人,看着那年也有几分敬重了,在这一刻,他们真正地将那年视作了他们的队长,是值得他们尊敬的领导。

    特别是红云,一向心高气傲的她,原本只是不想与人虚于伪蛇,才躲入了龙腾小队,让那年出面去处理这些繁文缛节,但听其一席话,红云才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和那年的差距,在关护智慧生命这一点上,她和那年没什么差别,但差距就在于如何去做,那年这些建议已经高屋见瓴、环环相扣,看来早已经去思考了,这一点的境界就远超于她。

    最终,那年提出的这个“首要任务是发展民生”的大战略,被一致通过!

    至此给负责军事的太史慈定下策略,由于大多数存粮要分给受苦的百姓,所以只能给他一万兵马,只求有攻,但求无过,能拒纪灵于州界之外即可。
    第(1/3)页